音乐学院何丽丽、刘喆老师做客本期学术沙龙

12

5

下午三点,音乐学院何丽丽副教授,党总支书记刘喆教授做客我院学术沙龙,本期沙龙在学院314会议室举行,本院、音乐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共20余名师生参加。

 

何丽丽老师以《明清俗曲与运河文化互动关系研究—以鲜花调为例》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鲜花调这一俗曲在运河流域的发源、传播、变异与演化,鲜花调源于江苏的扬州与镇江,借助京杭大运河交通的优越性,在明清商人与船夫、贩夫走卒的传播下,迅速流行于山东的聊城,茌平,河北的南皮等地,最远甚至到达了辽宁的海城,鲜花调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采用当地的一些民间俚语、地域方言,经再次加工与完善后,备受当地百姓的欢迎。针对何老师的介绍,在座各位老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鲜花调的样式、传播范围、地域界定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刘喆书记则对民间小调有浓厚的兴趣,他除了介绍这些年来对民间艺术的搜集与整理外,还认为中国民间音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几个大的变迁。首先,1953年是中国民间音乐的搜集与整理阶段,对此前战乱中保存下来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抢救与发掘。其次,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开始了新民歌运动,在这一阶段,将老的曲调加入了新词,其特点是创作的少,改编的多。再次,1966年是另外一个节点,当时文革开始,艺术形式强调与社会运动相适应,民歌发展受到抑制,进入一个衰落期。最后,文革结束后的1976年,民歌获得了新生,得以重新搜集与整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刘书记的介绍,使大家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形式、发展阶段、变迁历史有了清晰的了解,对于提高对运河民间艺术形式的兴趣,扩大运河学研究的范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郑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