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申遗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运河文化研究”的利与弊

运河申遗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运河文化研究”的利与弊

郑民德

目前,中国大运河申遗到了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一件大事,也必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大运河从春秋时期的萌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经历了秦汉的初兴、隋唐的发展、宋元的繁荣、明清的鼎盛,直到今天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运河已不仅仅是一条河,而是中华民族浓缩的历史,是依然存在的,仍然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

有人曾将大运河与长城相齐并论,因为二者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浩大的工程,都延续达数千年之久,都曾对国家与社会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长城早已迈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运河却迟迟尚未入围。也许我们看惯了运河的平淡,不就是一条河吗,与其他的河流几乎没有任何的区别,尚且少了雨季时自然河流的狂暴与怒吼,没有那种震撼人心的魄力与伟岸,所以我们忽略了它,漠视了它,只有想起它的运输作用时,才轻描淡写的去关注一下。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历史,不明白京杭大运河从古到今的演变,也许我们一辈子就是这样的看法,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运河。但这是不公平的,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北上与齐国争霸中原起,便注定了中国的运河必将是一段波澜起伏、风云跌宕的历史。当隋朝征集数百万民工兴修永济渠、通济渠的时候,那轰轰烈烈的场面,那热火朝天的壮阔场景,那数百万人为了一条河而拼搏流汗的时候,运河就是一段历史,是中国劳民人民体力与智慧的结晶。当隋炀帝乘着豪船巨舰南游苏杭,北伐高丽之时,旗帜飞扬,盔甲鲜亮,刀枪如云,运河承载的又是一段政治、军事、文化的历史。当曹操凿平虏渠、泉州渠北伐乌桓,平定中原的时候,运河同样起着改变历史、统一中原的作用。当南宋汴渠运粮数百万石的时候,当元世祖忽必烈命郭守敬凿会通河、通惠河的时候,当明代南旺分水工程建立的时候,当徐州洪、吕梁洪的惊涛怒吼的时候,当一排排运粮船队将南方漕粮运往北京的时候,当南来北往的商人、船工、民夫将全国各地的商品、文化、风俗传播到运河沿岸的时候,这些历史注定了运河将是不平淡的,它同样书写着民族的历史,同样改变了这个国家,影响了延续数千年的中国社会。

我们研究运河,并非是为了研究运河而研究运河,并非是为了功利性、表面性、肤浅性的东西而研究运河。运河申遗确实带来了运河文化研究的热潮,刺激了运河文化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但传统运河文化研究不是一阵风,不是执行一段时间的政策,不是稍以探讨就没有延续的“走过场主义”,而是具有长期性、延续性、系统性、持久性。从另一方面来讲,运河文化研究也不能脱离社会,无论是现在的运河申遗、南水北调工程,还是山东运河复航、运河城镇旅游业开发,都与传统运河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运河文化研究并非完全是为了经济建设而研究,但必须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与经验,发挥其服务社会的作用。当今运河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河道工程、城镇商业、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漕运系统等几个方面,也取得了比较丰实的成果,但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运河文化研究应该以史料为基础,社会调查为辅的研究方法。目前学术界对运河文化的探讨依然坚持传统历史研究的方法,那就是过度的依赖正史、会典、漕运河工书等资料,基本是官方资料说是什么,结论即是什么,从史料中就可以得以结论,作者很难再有自己发挥的余地。传统史料具有其优势性,基本由官方记载,比较详细与客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资料也是经过加工的,所以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都显得过于官方化与书面化,其中也必然掺杂着维护统治、掩盖弊窦的因素。所以我们在进行运河文化研究时,可以适当的从事田野考察,通过获得民间资料、碑刻资料、族谱资料等,与官方资料进行对比、辨别,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我们也不能迷信田野调查的内容,毕竟这些东西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甚至是口耳相传,其真实性更加难以区分,利用的时候更需要谨慎。

其次,运河文化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说国家重视,我就研究;国家不重视,我就不研究。或者说现在我感觉比较热门就研究,不热门了就不研究,这种功利性、短视性的思想,就决定了很难出高质量的成果,也很难在这一领域作出成绩。运河研究是长期性、系统性、宏观性的任务与工作。从明清时期修规模庞大的河工书、漕运书可以看出,在古代河工、漕运、河道一直是国家比较重视的问题,同样很多官僚、文人也纷纷著书立说,对当时的漕运与河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因此,运河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对于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术组织、甚至是一个国家,都是一件长期的工作。

再次,运河文化研究是一个丰富、广阔、复杂的领域,涉及到漕运、河工、社会、文化、经济、风俗等诸多的方面。可以利用历史学、社会学、环境史学、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但是目前为止,关于运河研究的专业学会、组织、研究机构并不多,更多的是某个或某几个学者的研究,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交流、融合,运河方面的大型会议更是少之又少,其现状与运河的巨大作用极不相符。因此,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国家应该大力资助运河文化研究机构的组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民间文化组织应加强对运河文化的研究,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应该成立全国性的运河学会,形成凝聚力与融合力,真正使运河文化研究成为揭示传统历史、服务社会的有用新学科。

最后,加强传统运河文化遗产的整理、登记与保护,使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能够得以延续。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兴修了运河与漕运的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文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那就是真正与运河有关的东西并不多,多数与运河密切相关的文物依然暴露于乡村,遭受着风雨的侵蚀与人为的破坏。其次,运河沿线地方政府过度关注运河能否对社会创造利益的方面,大搞大建,过度开发,导致传统运河文化遗产慢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了掺杂现代元素的不伦不类的东西,这不是保护而是变相的破坏,所以也应该引起重视。另一个方面,运河沿岸各地无论编撰的地方志,还是文史资料,关于运河的东西,基本都是照搬正史,很少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即使有,也基本难以去调查与考证,这种照搬官方史料的做法,对于自身的运河文化建设也是不利的,无法突出区域的特色与优点。

运河文化研究是长期性的工作,其研究的过程也是艰难的、繁琐的、复杂的,如果没有交流与合作、没有持久的毅力与恒心、没有国家与社会的支持,那么就很难有所突破。在目前情况下,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的搞好运河史料的整理与出版、仔细进行运河田野考察、出高质量的运河研究论文与著作、加强与其他科研单位的交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运河文化并与地方政府合作,只要做到这一些,相信中国的运河文化研究必将有一个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