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3日—26日,“运河学研究”学术论坛在聊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合办,计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大阪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淮阴师范学院、聊城大学的30余位学者参加,提交论文10余篇,举行会议报告12场,就运河文化遗产、运河城市、运河水域环境、运河区域宗族社会、运河与漕运、运河神灵信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新观点与新共识。
在24日的会议开幕式上,我校胡海泉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张瑞威教授分致开幕词,分别就我校运河学研究的历史、现状、未来及运河区域社会研究进行了介绍。在学术报告环节中,香港科大廖迪生教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为题,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流传、延续进行了分析,认为应尊重文化的多元要素,使不同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留住历史和传统记忆。接下来,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的田口宏二郎,选取明代的河北农业经济与大运河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的畿辅地位、漕河交通、农业生产种植作了全面的探讨,指出传统漕运以南养北的策略,激化了政治、地域上的矛盾。在下午的论坛上,来自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胡克诚、周嘉及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凌滟、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李现伟,分别以《沉涸之间:明清以来山东南运湖河区域“沉粮地”的历史与记忆》、《运河城市的空间形态与职能扩张—以临清为个案》、《品官、宗族与湖田—运河开发与地方家族的构建》、《明清里运河与区域水灾》为题,论述了明清南四湖“沉粮地”与运河变迁及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临清这一运河名城在国家漕运影响下在城市空间与职能上的变化,运河开发与区域家族、湖田之间的相互关系,明清里运河对区域水灾的影响等。
25日,论坛参加者分别考察了聊城东昌府区山陕会馆、傅斯年纪念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临清元明运河故道与闸座、钞关、鳌头矶、竹竿巷等运河名胜古迹,通过考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运河与区域建筑、民俗、商业、家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此后的运河学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素材与第一手资料。
26日上午,论坛继续进行,香港中文大学任雅萱、山东大学张兴宇与马丽林、我院胡梦飞分别以《从采矿到开泉—民间祈雨传统与明清山东中部社会的形成》、《乡村梅花拳的公益观念与生活实践—冀南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调查》、《贡砖与民众生活—基于运河沿岸村庄西窑村的调查》、《漕运、信仰与社会—明清时期临清河神信仰的历史考察》为题目,分别对运河与区域社会形成、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运河沿岸村庄社会变迁、运河区域神灵信仰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本次“运河学研究”学术论坛的举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加强了我校运河学研究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对于学习运河研究先进经验,分享最新成果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运河区域社会史的探讨,增强田野考察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也意义重大。(郑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