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成立的第3个年头,在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研究院领导与老师们的努力下,研究院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科研成果喜获丰收。2015年研究院获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4项,在全校中数量最多,获资助金额32万元。另立项司法部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办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普及与应用重点项目1项。至目前为止,研究院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8项,教育部基金6项,其他省级课题20余项。本年获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横向课题“运河志.人物卷”经费40万元。获得多项荣誉与奖励,其中吴欣教授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由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编写组著《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之《清代聊城傅氏家族文化研究》(李泉著)、之《清代聊城杨氏藏书世家研究》(丁延峰著))被评为第29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重大成果奖并一等奖。由王云、李泉教授主编的《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获聊城市社科重大成果奖。另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核心期刊6篇。
二、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研究丛书陆续出版。该丛书由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作,计划在3-5年内出版运河学研究著作10部左右,今年为出版的第一年,其中郑民德著《明清京杭运河沿线漕运仓储系统研究》已于2015年7月份出版,受到好评。明年,陆续有数本运河区域社会研究、运河河工组织研究、运河环境变迁研究的著作出版。这些成果丰富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学术研究,扩大了运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三、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科研单位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与合作。8月22日-25日,研究院与聊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世界历史科学大会聊城卫星会议”,该次会议以“运河文化与世界遗产保护利用”为主题,共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的国内外专家70余人参加,共同探讨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问题,取得了大量共识。9月23日-26日,研究院又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了“运河学研究”学术论坛,计有来自日本大阪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的30余位学者参加,举行会议报告12场,相互交流与互动,产生了诸多共鸣。12月17日-20日,王云、吴欣、胡克诚三位老师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学术会议,加强了与香港高校的交流与联系。
四、“中国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获国内外学者称赞。展览馆自2014年建成后,随着内容的不断充实与增加,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2015年,世界历史科学大会专家、国家质监总局领导、教育部评估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山东省政协领导、华中科技大学、西藏大学、临沂大学等部门与单位先后来研究院交流与座谈,对于“中国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的建成表示肯定,认为这对于运河学研究、运河文物资料的保存与整理、运河文化的发扬光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学术交流日益强化。2015年研究院坚持“学术沙龙”制度,共举行运河研究相关报告18场,报告人既包括本院、本校老师,还邀请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大运河申遗办、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运河学、数据库建设、近代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交流探讨,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滔教授受聘我院兼职教授。本年度,研究院老师参加了“第三届明代宫廷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明史年会”、“世界运河名城旅游论坛”、“滕州运河论坛”等10余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通过与外界专家的交流,了解了学术新动态,掌握了研究新方法。
六、运河田野考察进一步扩大化。田野考察与社会调查是运河学研究获取资料的重要途径。2015年,研究院既组织了江南运河考察、隋唐运河考察两次大规模的活动,还对河北大名、德州、阳谷、临清、高唐等地进行了数次小规模的田野,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研究的资料。同时,研究院还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广播电视台等高校与单位进行了多次合作考察,收获颇丰。
七、研究院馆藏资料不断丰富。2015年研究院购买新书5000余册,搜集与购买碑刻拓片、契约、家谱等文献1000余份,兄弟单位捐赠图书200余本,支出图书资料经费20余万元。获学校古籍购买专项经费20万元,研究院李泉院长、丁延峰副院长赴日本购买古籍200余本,其中不乏明清刻本。研究院正在筹划建设的“运河民间文献数据库”进展顺利,相关文献已进行妥善保存与编码,将陆续进行数据化。
八、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运河学研究既要立足科研,更要服务社会现实。2015年与民政部合作的“运河地名研究丛书”,目前已接近定稿,明年即将出版。与江苏凤凰传媒集团合作的“运河志.人物卷”200万字已完成百分之二十,2016年年底将全部完成。编印了《运河学研究通讯》第2期,与山东省政协、聊城市政府办公室、聊城市政协、文物局、水利局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聊城市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诸多科学、合理的建议。
九、人才引进工作日趋完善。研究院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非常重视,2015年共吸收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优秀博士两名,专业为明清经济史、历史文献学,使研究院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人员配置更为科学,从而为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人才基础。
十、学院管理制度不断健全。设置了办公室管理、图书管理与科研秘书、网站管理与对外宣传、文献资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器材管理与教学管理等岗位,负责老师各司其职,从而使研究院建设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
回顾过去,瞻望未来,2016年研究院将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文化研究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实际,开拓进取,争取在科研立项、著作出版、社会交流与服务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为中国运河文化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郑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