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市马鲁奎副研究员来我院交流座谈

        3月19日下午三点,原临清市博物馆馆长、文史专家马鲁奎副研究员与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魏辉来我院交流座谈,我院院长李泉、副院长吴欣及全体老师、部分研究生参加。

        马鲁奎老师今年73岁,居住于临清运河钞关附近,对临清运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数十年间从事运河碑刻的整理、文物遗产的登记与保护、运河申遗工作等,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献资料与大量实物资料,曾从事过临清舍利塔的维修、运河闸座的整理、钞关的布展等,对临清运河文化与文物耳熟能详。马鲁奎老师介绍道,几十年间,他总共找到了400余通临清古代碑刻,涉及元、明、清、民国,目前他已整理了60余通左右,内容包括祭祀碑、捐资碑、修理河堤碑、钞关税收碑、城建碑等,但多数为墓志碑,这些碑刻对于研究临清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而更大数量的碑刻因时代、自然等方面的原因,被埋没于地下或用作了桥梁、房屋等方面的建筑,等待进一步的挖掘与搜集。

        马老师认为中国古代的很多建筑都与风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如临清的钞关、鳌头矶、舍利塔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谈起了临清早已消失的塔林、玉皇皋,认为这些消失的文物古迹,曾经是临清商业发达、文化兴盛的代表,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早已成了回忆。另外诸如临清运河上的闸座也有着很高的技术水平,往往是与河道的构造、政治需要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体现了劳动人们的智慧与创造。为了更好地研究临清运河文化,马鲁奎老师还多次到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查找相关资料,找到钞关档案200余份,其他仓储、政治、军事资料也有数百份,都对研究明清时期的临清具有很大的价值。他认为,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地方社会上的文物保护,都不能人云亦云,而是应该亲自去实践,去查看,要做到说而有据,谈而有物,不能是无中生有与夸夸其谈。

        在座老师们对于马老师所掌握的丰富知识非常感兴趣,纷纷就自己疑惑的问题与其进行了交流,对诸如舍利塔的宗教意义、商帮来源与经营商业、城市布局与人口等,取得了一系列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