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社科论坛.运河学论坛会议综述

      2016年5月13—14日,山东社科论坛.运河学论坛在聊城大学召开,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的目的旨在通过不同高校、单位学者与专家之间的交流,为中国运河学的发展建言献策,以促进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发展及运河学体系的建立。

      13日上午,首先举行了聘任邹逸麟、李孝聪、赵毅为我校兼职教授的仪式,聊城大学副校长王昭风颁发聘书,研究院院长李泉主持。随后,复旦大学邹逸麟先生作了题为《运河学研究刍议》的报告,他指出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运河学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保护好运河文化遗址,开发利用好运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与好事,国家、地方政府、社会都应该予以重视。他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学术层面。大运河与沿线城镇规制的问题、大运河沿线的区域研究、大运河南北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研究、水利工程与技术的研究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今后应加以强化与深入探讨,不能偏废。今天大运河管理、保护与开发层面。运河的开发不是无序的开发,不是破坏性开发,不是拆旧立新,这些问题在某些运河城市还是存在的,申遗成功后要保护好运河遗址,需要规范与监督,大运河旅游开发应该是科学的,是让民众参与的,而不能是一言堂与破坏。中国运河文化博大精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要通俗化,要让普通民众接受,但不能是浮夸的讲故事,不能歪曲,不能戏说,要坚持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原则,保护好运河文化遗产,造福后世。北京大学李孝聪先生作了《<中国运河志>图志卷古地图分册的编写与古运河研究》的报告,他从《中国运河志.图志.古地图》编例、运河古地图的绘制、中国古代河工水利图所体现的工程审计、清廷编制舆图的收藏、关于运河志编纂的补充意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认为今后运河学的研究应该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建议编写《运河大事记》涵盖运河的开凿、疏浚、修缮、筑坝、建闸等;另外需要编写《运河辞典》,凡是运河相关的名词都应收录进去,如使用年代,始建与废置时间、位置、相关人物事迹等,以惠及学界,普及运河知识。

      13日下午,辽宁师范大学赵毅先生作了题为《全球历史观与明清史研究问题》的报告,他指出,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的远航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这对世界上的国家与民族,对东西方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此之前,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发展状态,虽偶与其他国家有所交往,但却是偶尔的,割裂的发展。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中国的变迁与世界的变迁开始密不可分。大航海时代一方面使欧洲帝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开辟了新的世界关系格局,同时也加强了与中国、印度、日本等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与贸易往来,新的物种、农产、技术的引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农业种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茶叶、丝绸贸易,也使大量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开启了中国的“银经济时代”,刺激了在赋役、漕粮方面的改革。大航海时代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但晚明与清代的对外贸易并不是政府主导的,而是商人违反政府政策的自主行为,所以当时的货币白银化扰乱了币制体系,使边疆地区的粮食与白银比例失调,导致了一系列危机。另外,全球视角下的华夷问题。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知识,改变了传统中国人观念,让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了解到了初步的近代天文、地理、科学观念,进而萌发了危机意识。从万历朝到清代乾隆、嘉庆时,统治者极力维持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随着清代统治者对外来事物的拒绝与否定,这种体系受到了日本的冲击,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努力构造以日本为中心的和夷秩序体系与中国对抗,最后引发了一系列战争。最后,大航海时代到来所导致的对中日两国不同历史命运的思索。当时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虽为大国,当并非强国,正面临着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危机,当时的统治者对时局认识不清,特别是清中后期一系列战争的失败,使当时的中国逐步沉沦。日本虽深受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但民族性格、价值观念、文化秩序不同,与清王朝的妄自尊大不同,日本不断学习西方新技术,构建西学,从文化习俗、政治体系加速西化,另外明治天皇支持改革,新型政治人物不断出现,最后走向了富国强兵。中国、日本两个国家面临同样危机,却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值得深入研究与思考。

      14日为本次论坛的研讨会,在研讨会前,我校副校长胡海泉致辞,他表示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我校,中国大运河源远流长,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希望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能够促进中国运河学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研讨会上半场以运河学的理论方法与知识体系建构、运河学的概念与内涵、运河学的建设为主题,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学者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在上午的上半场会议中,北京大学李孝聪指出,运河学的概念必须是明确的,有别于其他知识体系,运河文化只是运河学的一个方面。其次,运河学的内涵,即研究的是什么,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再次为运河的理论建构,要形成合理的理论框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方法。最后是方法与学科史,运河学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探讨其历史与发展演变。同时目前还需要加强中外运河史的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的多元一体化,运河对历代政治的影响,域外人士对中国运河的看法,运河沿线所孕育的文学艺术及特点,运河学的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探讨。辽宁师范大学赵毅认为运河学研究的领域正逐渐扩大,思路不断清晰。作为中国的学科,运河学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学科建设有自己的定义。学科建设处于起点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努力,只有有了成果与成绩,才能得到学界的认可。中国社科院阿风指出,不同的学科应该有自己的考量,运河学作为新兴的学科,需要做出成果来。运河学的研究要放在中国大的学术背景下,放宽视角。要学习敦煌学、徽学的成长过程,有自己特定的资料,要在资料的整理上下大功夫、大力气。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做出特色。运河学研究应该有自己的学会与刊物,不断扩大影响力。浙江大学杜正贞认为,运河学的研究不能做表面文章,要有深层次的东西,多方面予以挖掘,她以浙江海宁长安镇长安闸为例,认为由运河所产生的水利工程及其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价值,要加强不同运河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张清俐提出,运河学的研究应该有自己的专刊,这样既可以宣传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学界共同分享最新学术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刊物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聊大运河学研究院的影响力。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胡久良介绍了《中国运河志》的编纂与出版工作,其中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承担了《人物卷》与《文献卷》,所占出版任务最重,字数最多。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将把运河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向社会,创立专门的运河英文期刊,组织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继续进一步强化与运河学研究院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运河学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14日下午继续研讨会的下半场。下半场的主题为运河学区域社会史、运河文献的整理与数字化等方面的研究。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指出,西夏学、甲骨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都是从文献的整理开始的。运河学研究资料的种类很多,数量很大,但是分布却比较散,因此运河学的研究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明白研究的本体。另外运河学的外延非常的宽泛,涉及运河河道、漕运等诸多的方面,运河的外延不等同于运河本身。运河学的研究不仅仅是纯学术的探讨,更应该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为当地政府提供运河开发与保护的咨询与论证。在运河学研究的过程中,要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引进图书馆学、水利史、文化遗产学等方面的人才,建立更加开放的合作机制,将涉及到运河学研究的档案、碑刻、日记等资料加以搜集与整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建成数据库中心,从而为科研与社会工作提供资源。国家图书馆曹宁认为,从文献管理角度看,运河学研究应该有自己的核心期刊,经典型的著作与专门性的研究人员与研究中心。运河文献的整理与开发应该是多元化的,数据库资料应包括老照片、访谈视频、口述资料等,对原数据的编纂最为重要,而完善数据库的建设离不开庞大资金的支持,而这离不开学校、当地政府的支持,需要更多渠道的合作与资金来源。另外要做中国运河学的知识库,将涉及中国运河知识的所有词条收入数据库中。最后在运河的文化推广上,更要加强网站建设,使外界了解运河,了解研究院。国家图书馆马学良指出,运河学研究应在文献的整理与对当今学术成果的了解中找出新的研究点,整合研究力量。应培育地方高校的研究基地,通过联合与合作,把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优势发挥出来。在建设运河学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不断挖掘,去发现新的资料,利用资料进行充分的研究。山东大学张士闪认为任何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都有社会服务与学术本位的选择,二者应该是相互补充,而非对立的关系。运河学研究要依托政府与学会,通过旅游规划、建言献策来加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扩大研究院的影响力。运河学研究在于怎么研究,如何研究,要跳出运河,扩大研究范围,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与交流。淮阴师范学院李德楠指出,运河学研究要有专业性、层次性,科研人员的结构安排一定要合理与科学,研究院可以分化成若干的研究中心或小组,形成专业的分工,不同中心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与学术成果,同时又可以交流与合作,使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与丰富。聊城大学图书馆马亮宽认为自隋唐以后,运河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巨大,运河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特别是元明清三代,运河与中国历史的变迁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加强对中国运河的研究,不仅是研究古代的历史内容,更要从中找寻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研讨会结束前,研究院副院长吴欣、丁延峰分别总结了上下半场的主要讨论议题与中心所在。研究院院长李泉进行研讨会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非常成功,效果也非常的好,在座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与建议。研究院将吸取大家的观点与看法,加以贯彻与落实,应用到研究院的日常管理与学术研究中,争取使中国运河学的发展更进一步。(郑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