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运河论坛文化组发言总结

7月29日上午,第三届运河论坛分组讨论在微山县微山宾馆会议室进行,本次分组讨论共分为工程类、经济类、文化类三组,下文为文化类主要内容概括。

      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斌、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郑民德与高元杰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运河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解决举措,要使文化遗产得到了科学的利用,既要引起国家、政府、社会的重视,同时还要采用技术手段进行监管,要使运河文化遗产与现实相联系,打造运河文化带、旅游带,实现保护、传承、利用的完美结合。

      运河与古代社会。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指出大运河文化要古为今用就必须了解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延续、作用与历史意义,运河是政治的河、经济的河、文化的河,对沿线城镇的崛起、商贸的交流、文化的交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运河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农业环境、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使运河服务于当代,也服务于后世。

      地域运河文化与城镇建设。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副会长高建军、济宁地名办公室原主任张培安以运河名城济宁为研究视角,对古城打造、民俗信仰进行了研究。运河文化是多方面的,也是丰富的,是与当地城市的建设、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旅游开发一定要体现特色,从实际出发,不能千篇一律,同时还要兼收并蓄,吸收其他城市的经验与优势。德州董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明福认为碑刻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与时代背景,碑文的内容对于了解城市发展、演变、对外交往、历史底蕴具有重要的作用。临清市博物馆原馆长马鲁奎从漕帮的历史演变、性质、特点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对清代临清对于山东漕帮的吸引力,漕帮的互助、协作精神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漕帮与江南漕运相比,更具纯洁性。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刘玉梅老师对运河对东昌府饮食文化的影响作了介绍,对具有运河特色的饮食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枣庄市台儿庄区宣传部原副部长李振启以清代台儿庄的兰陵书院为对象,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不同群体、建筑、参与阶层等角度,分析了当时社会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河工、漕运制度。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王玉朋探讨了清代河工效力制度形成的原因、背景、影响,对参与人员的构成、组织、考核都有研究。枣庄市港航局原局长董运启分析了南阳新河开凿背后的原因,其中掺杂了不同利益阶层的斗争,而决定因素却在于皇权。

文化类发言的专家、学者涉及到中国运河与古代社会、漕运与河工制度、民俗信仰、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诸方面,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与探讨了运河对中国古代、现代社会的影响,对于如何实现运河文化的科学开发进行了系统、完善的论述与讨论,从而为运河文化带、运河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建议。(郑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