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我院胡梦飞老师在学院314会议室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清代人格化河神的形成及发展:以朱之锡、栗毓美为视角》的学术沙龙,沙龙由罗衍军副教授主持,吴欣院长、郑民德副院长、全院青年教师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
胡老师首先论述了朱之锡、栗毓美二人成神的原因和过程,认为清代人格化河神的形成除自身治河有功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契机。朱之锡死后虽然被民间奉为河神,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其真正为官方所敕封,是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而两年前的仪封河决,为其成神提供了重要契机。栗毓美亦是如此,除其自身治河有功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他去世之后,适逢黄河连续三年决溢,这种背景为他成为河神提供了契机。此外,统治者的看法和态度也极为重要。朱之锡从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被敕封为“助顺永宁侯”,中间经历了115年;栗毓美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去世,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式敕封为“诚孚栗大王”,中间只用了34年。相比之前的河道总督朱之锡,栗毓美成神时间大大缩短。通过对比二人成神的经历,胡老师认为同、光年间日益严重的黄河水患,成为栗毓美迅速由河臣升格为河神的催化剂。胡老师最后讲述了信仰对清代国家祭祀体系、治河活动及沿岸民众心理的影响。胡老师的沙龙引起了在座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兴趣,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与胡老师进行了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