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李泉教授做客本期学术沙龙

12月29日下午,研究院李泉教授以及高元杰、胡克诚两位老师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京杭大运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沙龙由郑民德副院长主持,全院青年老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

李泉教授多年从事运河水利史研究,在运河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且颇有心得。这次沙龙的题目多来自其经常思考的几个问题,也是学界至今多有疑议或者关注较少的几个问题。通惠河由元代郭守敬主持开挖,自昌平县引白浮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北京城内之积水潭(又称什刹海),再经大通桥至通州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永乐年间曾经进行治理,但成效不大,故明代长期废弃。至嘉靖七年(1528年),在巡仓御史吴仲的主持下,又一次加以疏通。针对通惠河的屡开屡废,李老师通过列举史料,分析了元代开挖通惠河的背景和明代废弃通惠河的原因。他认为由于水源短缺、闸坝众多,明代通惠河只能运输极为有限的漕粮,且商船、民船俱不能通行,绝大部分漕粮仍然需要通过陆运来完成。李老师接着谈了会通河的线路设计问题。他认为元人开凿会通河并未经过精心的设计,缺乏全盘考虑。对于明代之所以将分水口由济宁改为南旺,李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老师还提到了明代工部尚书宋礼形象的建构,认为其地位的升高与河漕官员矛盾、黄河水患治理密切相关。李老师发言结束后,高元杰老师谈了自己对运河研究的几点看法。他首先展示了元明两代堽城坝、戴村坝的发展时间轴,对于南旺是否为运河水脊,提出了自己的理由和看法。胡克诚老师最后做了发言,就宋礼和白英形象的建构、黄运关系的演变、海运和河运的交替、明代四大水柜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针对以上老师的发言,郑民德、罗衍军等老师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其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