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台湾学者潘光哲先生在研究院314会议室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报刊资讯与近代东亚史》的学术沙龙,沙龙由李泉教授主持,全院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
潘光哲先生首先回顾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时务报》、《国闻报》、《湘报》、《知新报》等几种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报刊。他认为这些报纸作为“制度性传播媒介”,在传递新闻资讯的同时,也具有介绍新思想及刺激社会政治意识的作用。他在对中外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报刊与近代东亚历史研究的四个努力方向:一是就某份报刊对近代东亚世界的某一课题之报道和述说,进行详细、缜密的分析、讨论;二是全面整理某位历史人物在个别报刊上对于近代东亚世界某一课题的言论;三是对某一报刊及其出版者、编者之关联,进行整体历史重建的精密研究;四是地毯式的整理、纂辑某份报刊涵括之语汇或概念词汇。他认为近代东亚世界彼此往来密切,报刊正是反映近代东亚文化思想之互动、交流和影响的重要载体。报刊杂志的资讯在近代东亚世界的“跨国”生产流通和消费,或许可以视为“国际公共领域”的一个面向和展现。我们应该从整体的场景出发,交互参照相关资料文献,从而开拓宽广的认识空间。潘先生的报告引起了在座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广泛兴趣,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与潘先生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潘光哲,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档案馆主任、胡适纪念馆主任,专业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史与当代台湾史。著有《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天方夜谭”中研院:现代学术社群史话》等专著及学术论文50余篇。曾系统整理傅斯年及有关档案资料,主编《傅斯年遗札》《殷海光全集》《容忍与自由:胡适思想精选》等史料汇编,相关著作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