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许檀教授做客我院学术沙龙

11月23日上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许檀教授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A106教室为我院及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以临清、聊城为中心的考察》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吴欣院长主持,全院教师以及历史学院部分老师和学生参加。

研究明清时期的城市和市场,必然要提到“施坚雅理论”。该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国内,区域市场研究一度成为经济史研究的热点。许檀老师首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她认为,施坚雅最大的贡献是把地理学的空间概念、层级概念引入了原本缺乏空间感和立体性的历史领域,从而为我们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施坚雅将“中心地”划分为八个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心都会、地区都会、地区城市、较大城市、地方城市、中心市镇、中间市镇、标准市镇8个级别。许老师认为等级划分过细实际上很难操作,她将明清时期的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简化为流通枢纽城市、地区性商业中心和基层市场三大层级。她认为,数据资料的缺乏是影响明清时期市场层级划分的主要瓶颈。施坚雅用以建构中心地层级的主要指标——近代邮政体系在清代中叶尚未出现。目前所见能够对明清时期的市场实态提供一些数据信息的主要是税收档案、商人会馆碑刻两类资料。

接下来,许老师对明清时期临清和聊城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论述,并依据临清关实征税额和聊城山陕会馆捐资抽厘金额对两地的商业规模进行了估算。她认为临清作为设有税关的商业城市,其行政地位虽然不如聊城,但经济功能却远超过府城,是全国性的流通枢纽。明代中后期,临清已成为华北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清代海禁开放之后,上海、天津等沿海港口迅速崛起,临清的地位逐渐下降。不过,直到清代中叶,临清仍是华北各省中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明代聊城商业并不繁荣,清代各地商人纷纷来此贸易,聊城渐成为运河沿线的重要码头,并分割了临清的部分商品转运功能,成为地区性商业中心。

她以临清和聊城作为参考,将华北的商业城镇分为两类,即设有税关的城镇和未设税关的城镇。她在依据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商业城镇的市场层级进行了划分,并以聊城作为参照,对三省主要商城的经营规模进行了初步估算。她认为各商业城镇的辐射范围、市场级别与其行政等级差异很大,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发展中的市场体系对原有行政体系的突破。施坚雅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或者分析方式,但任何理论都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对为数众多的商业城镇做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有益于我们摆脱以往的概念化、模式化思维,更加具体、深入地认识中国的传统市场。在这方面,商人会馆碑刻为我们提供了其他资料无法比拟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商业信息,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此类资料。

许老师的讲座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广泛兴趣,各位老师和同学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许老师进行了交流与互动。(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