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下午,我院运河史研究中心陈丹阳老师在研究院314会议室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胶莱人工海河与运河的当代价值》的学术沙龙,沙龙由胡克诚老师主持,全院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
胶莱运河的开发设想以及尝试,从元代开始经明清两朝,延续了数百年。但因工程量大,技术水平所限,一直没有变成现实。2004年,时任山东省海洋和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提出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胶莱人工海河”的设想,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具体方案是借助胶莱河旧河道,从莱州湾至胶州湾开通一条宽200余米,深10余米的横跨山东半岛的人工运河。对于开凿胶莱人工运河的意义,王诗成等人认为,人工运河的开凿可以形成人造环流,解决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问题,使莱州湾水体交换速度从30多年减少到3至5年,对渤海、黄海之间的水体交换也将产生影响,对加速海河及两湾地区经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陈老师依据相关数据和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从水体交换、航运价值、对沿岸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胶莱人工海河开凿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胶莱人工海河并非个例,近年来有关开挖新运河和大运河复航的呼声屡见不鲜。针对这一现象,陈老师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在他看来,内陆运河的衰落不可避免,即使是海洋运河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的运河复航显然成为了“政治正确”,但历史上大运河的弊端并未得到充分讨论。现在的重大工程决策,依然存在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陈老师的沙龙引起了在座各位老师的广泛兴趣,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与陈老师进行了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