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郭世佑教授做客我院学术沙龙

12月12日下午,同济大学郭世佑教授在研究院314会议室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旧资料与新问题——史学创新漫谈》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吴欣院长主持,全院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

吴欣院长首先对郭老师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人员构成和科研情况。讲座开始后,郭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谈了治学的方法和路径。他首先以辛亥革命为例,阐述了不同时期学界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评价和解读。他认为,同样的史料,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因为研究者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会有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就材料本身来讲,材料不是越新越好,运用旧材料解决新问题,才能真正反映学者的能力。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阅读史料,不迷信定论,才能在旧史料中发现新问题。郭老师以武昌起义为例,讲述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传统观点认为,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作出了重要贡献。郭老师通过梳理和分析史料,认为武昌首义三烈士之一的刘复基,其在武昌起义中作用的要远大于蒋翊武。郭老师还提出,作为年轻学者,要认真对待每个学术会议,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研究,只要文章写得有新意,自然会获得前辈学者的关注。郭老师认为,历史学是科学属性和艺术属性相结合的学科,从事历史研究,要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才能获得新知。他以抗战期间李庄罗南陔欢迎同济十六字“电文”为例,谈论了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重要性。郭老师的报告引起了在座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广泛兴趣,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与郭老师进行了进行了互动和交流。

郭世佑,1957年生,湖南益阳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学科筹备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香港浸会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等校兼职教授。主攻中国近代史,兼及法律史、历史哲学、“国学”与传统文化等。曾任中国政法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通识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历史学科筹备负责人与历史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点负责人、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访问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晚清政治革命新论》《史源法流》《直面历史》等。(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