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孙竞昊教授做客我院学术沙龙

  4月18日下午,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孙竞昊教授做客研究院学术沙龙,在研究院314会议室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Changing Nature in a “Chinese” Way: a Few Reflections on the Grand Canal’s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 in Late Imperial North China》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丁延峰教授主持,研究院全体教师和研究生以及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部分师生参加。

  

  沙龙开始前,丁延峰教授首先对孙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孙老师的学术简历及研究情况。孙老师的讲座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环境史研究的一般性问题,他首先从自己的学术经历讲起,进而分析中外历史学的异同,以及环境史学在欧美日本的兴起。孙老师关注的帝制晚期华北运河的环境干预是以济宁地区为中心的,他讨论了怎么来确立这么一个研究的区域,不是政区上的,而是功能上的,他认为选择一个非中心的、边缘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从个案中寻找共性,从共性中寻找个性的价值。运河是人类改造自然水体,也即治水的活动,从此出发展开了对冀朝鼎“水利工程与基本经济区”、魏特夫“治水与东方专制主义”、李约瑟以水利工程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停留在前科技水平”等理论观点的辨析和反思,以及对超越斯密动力、大分流之外、修正主义、衰退论等哲思的思辨。回到中国环境史的发展上,孙老师对濮德培、伊懋可、马立博、刘翠溶、彭慕兰、王国斌、张玲、穆盛博、魏丕信、裴宜理、王建革、马俊亚等人的相关研究理路做了细致的梳理,指出水的管理涉及到地方官员经营地方、滋养人民的意义。孙老师的报告引发在座老师同学的热烈讨论,各位老师和同学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孙老师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孙竞昊,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主任。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孟菲斯大学、多伦多大学,执教于密西西比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聊城大学兼职教授、《运河学研究》学术顾问。研究领域为明清时期区域(侧重江南和华北)的环境、经济、社会历史及其近现代变迁。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Journal of Asian History、Late Imperial China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经营地方:明清时期济宁的士绅与社会》,校译英译中专著2部,还承担多篇英译中、中译英论文工作,发表多篇学术札记、随笔,另有1部英文专著即将付梓。(高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