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胡梦飞老师《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在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

  

  近日,研究院胡梦飞副教授所著《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一书在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聊城市城校融合文旅项目“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工程规划与建设方案(R20WD2107)”阶段性成果。

  

  本书目录如下:

  前言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第二节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一、民间文学

  二、音乐和舞蹈

  三、传统戏剧和曲艺

  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五、传统美术

  六、传统技艺

  七、传统医药

  八、运河民俗

  第二章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一、非遗项目数量众多

  二、非遗保护成效显著

  三、部分非遗状况堪忧

  第二节 运河非遗保护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一、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二、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三、缺乏群众基础

  四、宣传力度不够

  五、开发利用有待加强

  第三章 运河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原则和路径

  第一节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原真性保护原则

  三、整体性保护原则

  四、民间事民间办原则

  五、活态保护原则

  六、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

  七、保护与利用并举原则

  八、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举措

  一、加大宣传力度

  二、完善保护机制

  三、保护运河生态环境

  四、实行分类保护

  五、合理利用非遗资源

  六、保护传承主体

  第四章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二、艺术审美价值

  三、教育科研价值

  四、休闲娱乐价值

  五、经济价值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原则

  一、原真性开发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特色开发原则

  四、市场化开发原则

  五、利益共享原则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一、民俗博物馆模式

  二、城市RBD模式

  三、舞台表演模式

  四、主题公园模式

  五、节庆活动模式

  六、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

  第四节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一、运河非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二、运河非遗旅游开发策略

  第五章 运河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以武城四女寺传说为例

  一、武城四女寺传说概述

  二、传承及发展现状

  三、保护与传承策略

  第二节 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以临清驾鼓为例

  一、临清驾鼓概述

  二、保护和传承现状

  三、保护与传承策略

  第三节 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以武城抬花杠为例

  一、武城抬花杠发展概述

  二、传承及发展现状

  三、保护和传承策略

  第四节 传统戏剧的保护与传承:以夏津马堤吹腔为例

  一、夏津马堤吹腔概述

  二、保护与传承现状

  三、传承及发展策略

  第五节 传统曲艺的保护与传承:以临清时调为例

  一、临清时调概述

  二、保护与传承现状

  三、保护与传承策略

  第六节 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以临清潭腿为例

  一、临清潭腿的历史渊源

  二、临清潭腿的发展现状

  三、临清潭腿的保护与传承

  第七节 传统美术的保护与传承:以张秋镇木版年画为例

  一、张秋木版年画概述

  二、保护和传承现状

  三、保护和传承举措

  第八节 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为例

  一、聊城牛筋皮带概述

  二、传承和发展现状

  三、传承与发展举措

  第九节 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济宁二仙膏为例

  一、济宁二仙膏发展概述

  二、保护及传承现状

  三、保护措施及实践

  第十节 传统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以临清歇马亭庙会为例

  一、临清歇马亭庙会概述

  二、庙会的现状及问题

  三、庙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京杭大运河作为活态的、线性的的文化遗产廊道,不仅在山东境内留下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内涵深厚、外延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存和反映,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对其开展相关研究,对于弘扬和传承运河文化、促进沿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书以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总计30万余字,共分为五章,在对山东运河区域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进行论述和梳理的同时,剖析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同时,在借鉴国内外非遗保护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运河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具体路径,探索适合山东沿运地区实际的开发和利用模式,以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运河非遗的认识,更好地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的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从而有助于提升山东运河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丰富山东运河文化旅游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