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6月,其前身是聊城大学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是国内首家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院级科研实体单位,拥有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山东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运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系统运河文化研究基地,“运河文化学”获评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下设“运河史”“运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运河文化”“社会服务”四个研究中心和“皮书”“年鉴”“集刊”三个编辑部(负责编辑《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年鉴》《运河学研究》)。截至2025年2月,研究院共有专职科研人员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8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政府参事1人。同时聘请朱士光、葛剑雄、李孝聪、赵毅、赵世瑜、孙竞昊、张福堂、吴琦、吴滔、马俊亚、樊如森、刘士林、黄杰、周泓洋、路伟东、倪玉平、王长松等运河研究专家为兼职教授。研究领域涵盖历史学、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民族学、图书馆与情报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在中国史和文献学两个方向培养硕士生人才。
近年来,在聊城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院教职工突出运河学研究特色,紧扣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心聚力抓科研,积极对接搞服务,在基础研究和服务社会两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基础研究方面,研究院科研人员主持“民间文献与京杭运河区域社会研究”“京杭运河文献整理与研究”“明清运河区域社会变迁”“明清山东运河河工、河政与区域社会研究”“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区域社会组织研究”“京杭运河与明清时期区域农业开发”“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建设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全新世以来东平湖变迁与黄河洪水关系及动力机制研究”“清代黄运地区河工经费研究”“明清山东黄运地区环境史研究”“明代江南上供物资转运研究”等国家级课题30余项(含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80余项。出版《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80册)》《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中国运河文献书目提要》《明清京杭运河沿线漕运仓储系统研究》等著作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省级以上科研奖项30余项,在国内运河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此外,还建有“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和“数字运河研究中心”(负责“民间文献整理室”和“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其中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是国内首家由高校建设、管理的运河主题特色展馆,设置有运河古籍、碑刻、家谱、契约文书、名家名著、非遗、贡砖、东昌钱氏家族等专题展室,形成了鲜明的展陈特色。自2014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等国家级、省部级领导和专家学者5万余人次,成为展示运河文物文献、宣传普及运河文化的重要平台,成功入选聊城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和聊城大学品牌文化驿站。
在服务社会方面,研究院同国家民政部地名所合作横向课题“运河地名文化数据库”和“地名·运河丛书”;参与国家发改委《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论证和评审;受山东省发改委委托编制完成《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方案》(送审稿);成功获批山东社科智库沙龙重大调研咨询项目,结项报告《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山东社科成果专报》2020年第18期)获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肯定性批示,并转省文旅厅等部门调研落实;《唱响新时代大运河之歌》《漕运助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等文章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并在学习强国等平台上予以推介。同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合作编纂出版《中国运河志》,承担其中《文献》《人物》《大事记》三卷五册;受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史志研究院)委托编纂《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在中华书局出版;同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编写《山东运河文化丛书》,承担其中8部,在济南出版社出版;受聊城市文旅局委托编制的《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展览大纲设计》《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方案》《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工程规划与建设方案》均已结项。此外,研究院还同聊城市委宣传部、民政局、国税局、水利局,东平县文史委等部门合作开展运河文化研究;同聊城市委统战部合作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同地方共建“聊城市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岳镇海渎文化研究中心”“南旺研究所”“临清运河文化基地”等,充分发挥研究院在服务社会方面的智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