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山东运河社会变迁的动力《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读后

作者:吴欣  来源:博览群书

    山东运河区域位于山东西部,其文化类型以齐鲁文化为母体,同时又受到燕赵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原文化的核心,“在运河贯通之前,山东较少有异质文化的渗入”,但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以书院为例,唐朝山东首先设立了李公书院,宋元时期随着全国文化重心的南移,山东书院落后于江南,但在元代运河开通之后,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这一地区经济的繁荣,山东书院也迅速发展起来。运河书院具有明显官学化的特点,其主要内容也以考课为主,表明了这一地区精英主流文化的繁荣。

  应该说,一个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创新与繁荣归因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作者对民间信仰的考察与分析充分注意到了大众文化自身的创造性。论著分别考察了金龙四大王、天妃信仰以及关羽信仰等三种民间信仰在区域社会中的形成与传播。从作者的论述来看,这几种信仰都得益于运河而传播,是运河将那些原本不属于这一地域的信仰与当地社会结合起来。在这三种信仰“本土化”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国家与民间社会间的互动:“金龙四大王是由官府率先提倡和竭力营造而成为神,然后普及到民间;天妃信仰则反之,它首先产生、流行于民间,然后得到官方的认可,才渐渐传播开来。”这两种信仰在山东运河区域形成与传播的途径阐释了地方社会自主性与自我保护的努力以及国家意识的无处不在。社会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与互动的过程中接受着外力的推动与自身的变化。

  民间信仰的习俗之所以被不断传承,本质的原因来自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因为生活是非制度化的,所以其不易被垄断。但生活习俗也会随社会发展而改变,运河的贯通导致了人们原本“织穑为生”、“尚俭崇朴”、“循规蹈矩”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终形成了“民竞刀锥”、“靡然向奢”、“违礼越制”习俗与观念。对于这种变化,作者将社会变迁与人的思想观念联系起来,实现了对山东运河区域人们社会生活习俗变迁问题的探讨,深刻揭示了历史变迁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