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理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上文所述史实清晰地勾勒出了丰县由最初设置柳园,到最后解交秫秸的办料历史过程,反映了该县高粱种植严重不足、需到外地购买的事实。秫秸之所以此时能够成为主要的治河材料,与历史上治理黄河所用材料的演变规律有密切关系。自清康熙至雍正年间,治河材料经历了由柳枝到芦苇再到秫秸的演变过程。

1

、康熙中期官柳取代民柳

 

 “有明一代,埽皆用柳”[2]。明代黄河治理大量使用柳枝,不过最初所用柳枝多从民间采伐,称作民柳。明初,河臣陈瑄首倡沿河种植官柳[3],后来侍郎白昂随堤植柳百万余株

[4]

。嘉靖初年,河南按察副使陶谐沿河种柳,取柳梢作为治河材料,“岁省费巨万”[5]。陶谐以后,总河刘天和总结出了“植柳六法”,针对卧柳、低柳、编柳、深柳、复柳、高柳等提出了相应的种植措施,不仅保护了河堤,“枝梢之利亦不可胜用矣”

[6]

。刘天和之后,嘉靖、万历年间总河潘季驯进一步充实了植柳六法,黄河两岸遂多植官柳,每年“有大枝可供埽料”[7]。清初,河工仍多用柳,沿河植柳倍受重视。康熙初年,河督

朱之锡建议利用

荒地或就近民田,于濒河处设

置柳园[8]

。当时河南

中州一带,“堤柳、园柳栽种成林,遇有大工,远近去用足济”。“免料始末”所载康熙十八年丰县捐置柳园一事,恰好发生在康熙初年植柳大行其道之时。

 

官柳取代民柳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9]。随着河工用柳的不断增加,导致民柳大量减少,“昔之荟蔚者,今童赭矣”[10]。政府遂加大栽植官柳的力度,派官专管栽柳,规定成活10000株以上者,纪录嘉奖并授予官职[11],在黄河堤岸每年栽柳达到一定成活数量的,栽柳者三年后授以巡检官职。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南巡时,自宿迁起一路见河两岸柳株繁茂,甚为满意。康熙二十五年始,官柳种植进一步推广,朝廷令“各官种柳”[12]。康熙二十六年以后,河工用柳开始大半靠官柳供给[13]。

2

、康熙、雍正间芦苇取代柳枝

 

尽管政府多方植柳,但由于用量巨大、管理不善、柳园老化、自然灾害等原因,柳枝仍不敷使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河道总督赵世显忧虑地指出,河南黄河堤上“柳树寥寥,倘遇险工,凭何取用?”[14]河督嵇曾筠也指出了河南柳园不断减少的事实,称“豫省堤园柳株……采伐殆尽”[15]。

 

针对柳枝供应不足的现状,政府不得不考虑

调运其它地区的物料到河南、山东

,或临时砍伐附近民间桃、李、梨、杏等树代替。例如康熙间河南黄河决口,先从江南省协济柳枝270余万束,后又出现阳武险工,无柳可协济,便将民间桃、李、梨、杏“尽行斫伐”,才勉强堵御决口[16]。可见,随着柳树数量的减少,异地调派面临诸多困难,以本地果木代替代价又太大,因此亟需其它材料替代柳枝,这种情况下,作为柳枝替代物的芦苇应运而出。芦苇正式用于河工是在清康熙后期至雍正初。雍正三年(1725年),河督齐苏勒建议黄河两岸空闲官地栽柳种苇,指出“若柳不敷用,势必以苇代之”[17]。就性能而言,芦苇虽逊于柳枝,但“用以御水,不激水怒,不透水流,其入水也,可经三五年之久”[18]。此后,芦苇用量渐增,“每年卷埽之苇,辄千百万束”[19]。光绪《阜宁县志》称:“尔时(乾隆年间)河工厢埽,岁需芦苇数百万束”。为确保芦苇的供应,政府鼓励种苇[20]。“免料始末”所载雍正间丰县士民反对派料一事,所罗列诸理由中,特别提到芦苇,称“丰邑不产芦苇,不种苘麻,稍有秫秸微物,已被水淹一空”,其时间恰好发生在雍正年间。

 

3

、雍正后秫秸的大量使用

 

芦苇尽管是仅次于柳枝的上好材料,但北方产量少,到南方采买则“运费倍增,一垛需数垛之价,来路愈远,到工愈缓,一遇阴雨泥泞更多迟滞”[21]。河工诸物料中,性能仅次于柳枝、芦苇的是秫秸,其产地广、数量多,民间多有种植。秫秸正式用于河工大约在雍正以后,时间上稍晚于芦苇。在此之前,河工用料“柳少则以苇代之,无用秸者”[22]。徐福龄、胡一三研究指出,清代在埽料的使用上发生一些变化,逐渐用秫秸代替柳梢[23]。确切地说,埽料改用秫秸自清雍正二年(1724年)河南布政使田文镜开始,该年政府正式批准在山东、河南的黄河上用秸料作埽[24]。于是,秫秸在河南、山东等产芦苇少的地区得到推广。雍正以后,史书中有关秫秸的记载大量出现,亦表明秫秸已成为主要河工物料[25]。

清中期以后,政府投入更多银两购买秫秸,柳枝竹石等逐渐退而成为辅助材料[26]。一些堵筑大工,“首重正料,正料虽有柴芦秫秸之别,大致各工均以秫秸为多”[27]。为适应秫秸材料的季节性特点,一般工程要等秋后新料登场方才兴工[28]。至道光时期,河工从业者甚至不知道治埽原本曾用柳[29]。光绪十三年(1887年)郑州河工,光绪帝谕河道总督李鹤年等人称,“料垛一时如不敷用,宜兼用柳枝竹石,辅秸料之不足。”[30]后来的山东巡抚孙宝琦也评价说,河工向来以秸料为大宗。[31]

需要指出的是,秫秸取代芦苇用于河工,主要是在北方地区。据史料记载,徐、邳以上尤其河南地区秫秸较多,“豫省料物全藉秫秸”,且这些秫秸“俱系产自民间”,数量尤多,当江南地区芦苇供应不足时,需到上游徐州一带以及河南购买秫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