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东运河州县“八景”景观及南北差异
李德楠
摘要: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州县的“八景”景观各具特色,南北差异明显,北部多人文景观,南部多自然景观,自然景观中对于水体景观的描述较多,水域景观贯穿全区域,上述“八景”景观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人文活动有直接关系。运河“八景”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再现,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该地区历史的进一步了解,而且对于今后的运河申遗、生态建设以及旅游开发有着重大意义,今后要充分发掘与运河相关的景观内容,进一步提升地域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
山东运河;八景;景观差异;明清时期
“八景”是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景观组合。根据学者的研究,其发源于先秦,萌芽于魏晋,成熟于两宋,繁荣于明清
。“八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内容涉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宗教建筑、名人遗迹、农耕渔樵等。凡一地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生产生活,都是八景可以反映的对象[2]。“八景”多以“四字格”命名,即每两个字一个意义,前两个字通常为地点场所,后两个字为景致,两两并列成一个合景。除四字格外,八景的命名也有三个字的,个别的还有二个字、五个字或六个字[3]。“八景”其实只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具体到不同地区,有十二景、十景、八景、六景等多种形式。了解某地之“八景”,就可以实现对该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特点的全方位认识 。因此,有关“八景”的研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已有的成果涉及文化渊源、存在形式、史料价值等多个方面,尤其侧重于对文化现象的描述¹,而对于八景所反映的区域景观差异、区域环境变迁等情况关注不多 。
京杭运河山东段北起德州,南至台儿庄,是整个京杭运河沿线的咽喉地段,自元代京杭运河全线开通以来,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每年北上的漕粮多达400万石,运河的畅通促进了沿线贸易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目前关于山东运河的研究,尽管涉及河道、漕运、城镇、钞关、民俗、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但对于运河“八景”的研究至今尚付阙如。鉴于此,本文以明清运河沿线州县的地方志“八景”为研究对象,分析“八景”所反映的自然、人文景观及其与运河的关系,并探讨运河“八景”的地域差异及原因。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山东运河州县的“八景”景观
确定山东运河沿线州县的数量,进而搜集整理相关州县的地方志资料,是本研究开展的前提。山东段运河涉及明代的济南、东昌、兖州三府,以及清代的济南府、临清直隶州、东昌府、泰安府、兖州府、济宁直隶州等六个府州,统县政区前后有所变动。但一般而言,县的上一级政区在历史上变化较大,县级政区则是相对稳定的。有研究者指出,明清两代行政区划体制的调整、变化主要体现在统县政区方面
。因此本文根据研究需要,统计出明清时期靠近运河且与运河关系紧密的州县共19个,自北而南依次是德州、武城、夏津、恩县、临清、清平、博平、堂邑、聊城、阳谷、东阿、寿张、东平、汶上、嘉祥、济宁、鱼台、滕县、峄县。上述19州县较好地保存了明代以来的地方志资料,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山东地方志联合目录》、《山东地方志纵横谈》等成果的统计,19州县现存地方志96部(表1)。其中,明代地方志8部,清代75部,民国13部,清代地方志数量占绝对优势。许多州县保存了自明代至民国较好的连续性地方志资料,便于以此为剖面分析某一地区不同时段的景观变化情况,如武城、夏津、恩县等县地方志。但也有些州县地方志存留稀少,难以形成完整的序列,如聊城、嘉祥等地方志。单就某一朝代而言,清代各州县都保存了3部以上的地方志,其中东平、济宁、滕县多达6部,德州有5部,系列的地方志无疑有助于了解有清一代“八景”景观的历史演变情况。以今黄河为界,可将山东运河区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地区州县相对密集,有11个,保存地方志56部,南部州县相对稀疏,有8个,保存地方志40部,但平均起来南北差别不大,平均每个州县存有地方志5部。
关于山东运河州县南疏北密的情况,明万历年间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有就生动的描述,称“东、兖之间,郡邑大小不等。如滕,非昔五十里之滕也,西北可五十里,南则几百数十里而遥,东亦不下百里,而冈阜绵连,盗贼渊薮,故治之难,而滕、峄间再置一邑为善。若清平之侧又有博平,朝城之畔又有观城,则赘也。博平四隅乡村,每方不出二十余里,若观城东、西、北皆不过数里,止东南去十里余而已,此犹不及一大郡之城,何以为邑?”诚如王士性所言,作为当时山东布政司所辖六府之一的东昌府,是六府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县级政区设置却最为密集,领3州15县。同处运河区域的兖州府,面积几乎是东昌府的3倍,却仅领4州23县,尤其兖州府南部的滕县、峄县一带,政区尤为稀疏,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不变。
表1 山东运河州县现存方志数量一览表
资料来源:
朱士嘉、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王桂云、鲁海编:《山东地方志纵横谈》;山东省图书馆编:《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
据以上所列地方志可发现, 运河州县“八景”的记载一般有卷首附图和卷中文字表述两种情况,且后一种情况更普遍。例如,光绪《寿张县志》、乾隆《夏津县志》、宣统《嘉祥县志》、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咸丰《济宁直隶州志》、光绪《峄县志》等,均于卷首附图。顺治《武城县志》、道光《武城县志》、嘉靖《夏津县志》、雍正《恩县续志》、康熙《临清州志》、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康熙《博平县志》等,均为卷中文字表述。文字表述多见于地方志中的“形胜”、“景致”、“古迹”、“艺文”等篇目,也有少数方志在“山水”或“城池”篇目中提及,而且“艺文志”中还多载有相应的“八景”诗,提供了“八景”景观的绝好解释。目前所见,上述19州县现存地方志中,除德州、清平、堂邑、汶上4州县外,其余15州县均有“八景”的记载。而且,部分州县还保存了不只一个时期的“八景”情况记载,且前后八景内容或数量有所变化,如武城、恩县、东平、鱼台等州县。根据统计还发现,光绪年间编写的各州县乡土志中,均未见到有关“八景”的记载。
二、山东运河州县“八景”景观的空间差异
根据现存地方志的记载,本文统计了运河各州县的“八景”记载情况(表2)。据表2可见,山东运河州县八景均以四字格命名,形式上有十景、八景、六景三种,其中以八景居多,六景最少,后者仅见于乾隆《武城县志》。就内容而言,“八景”景观主要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自然景观以山地、水体为主,主要包括山川河流、池沼湖泊、花草树木、
表2 山东运河州县“八景”一览表
嘉靖《武城县志》:运河风帆、桃园春色、唐槐宋杜、柳林秋霁、龙弯烟树、弦歌台榭、大寺晚钟、饶阳古塔 乾隆《武城县志》:大寺晚钟、饶阳古塔、桃园春色、龙湾烟树、柳林秋霁、郑口风帆 民国《增订武城县续志》:大寺晚钟、饶阳古塔、桃园春色、龙湾烟树、柳林秋霁、郑口风帆、隐城晓望、古木凌宵 |
||
嘉靖《夏津县志》、乾隆《夏津县志》:马颊晴虹、龙湾烟雨、卫河古渡、云寺清凉、宝塔玲珑、义茔苔碑、锦川晚眺、鄃城晓望 |
||
雍正《恩县续志》:芹畔晓钟、贝野长堤、通衢巍阁、平沙落雁、古渡渔烟、西山晚眺、漳南夜月、虹桥潭影 宣统《重修恩县志》:回銮行宫、芹畔晓钟、通衢巍阁、贝野长堤、平沙落雁、古渡渔烟、西山晚眺、漳南夜月、虹桥潭影、槐荫清风 |
||
乾隆《临清直隶州志》:汶水秋帆、南林双桧、平冈积雪、土山晚眺、东郊春树、卫浒烟柳、官桥晓月、书院荷香、津楼夜雨、塔岸闻钟 |
||
康熙《博平县志》、道光《博平县志》:东渠蜃汇、禹堤春树、阜城暮雪、旭阳岳岚、莲池秋月、晋台晚照、灵址朝烟、犊河貹迹 |
||
康熙《聊城县志》崇武连樯、圣泉携雨、绿云春曙、光岳晓晴、铁塔烟霏、仙阁云护、古甃铺琼、巢陵遗牧 |
||
民国《东阿县志》:归台遗井、洪范浮金、黄石仙踪 、鱼山闻梵 、大(山监)出云、狼溪春水、虎窟秋风、扈泉涌雪 |
||
康熙《阳谷县志》:盟台遗响、谷山春晓、紫荆余韵、月堤环向、阿井胶泉、古塔夕照、沙河雁渚、关圣铁马 |
||
康熙《寿张县志》、光绪《寿张县志》:梁山叠翠、子房三冢、法兴夕照、泓水秋澄、古塔晴霞、莲台春色、石井甘泉、帝子遗碑 |
||
康熙《东平州志》:漕河飞挽、宪塚晴波、堤城秋水、西廓锦莲、冉墓明禋、尧陵庙貌、芦泉喷玉、坛杏飘香、龙山叠翠、危岭釀霖 乾隆《东平州志》、道光《东平州志》、民国《东平县志》:龙山胜井、稻蒲荷香、危峰云洞、尧陵揽胜、黄石悬崖、城堤秋水、会河帆影、坤岩瀑雪 |
||
光绪《嘉祥县志》、宣统《嘉祥县志》:青山夕照、缩泉灵窍、南武翠屏、塔峰秋霁、龙洞春晴、南湖渔歌、麟冢幽踪、萌顶朝辉 |
||
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咸丰《济宁直隶州志》:峄岫晴云、南池荷净、西苇渔歌、行宫春树、麟渡秋帆、墨华泉碧、白楼晚眺、凤台夕照 |
||
康熙《鱼台县志》:龙台飞雨、郎桥夜月、金莎晓行、古塔凌云、鱼棠遗迹、谷亭晚渡、荷河归帆、栖霞返照、柳店春风、凫山积翠 乾隆《鱼台县志》:观鱼遗迹、宁母古亭、湖陵秋泛、长桥卧波、独山春涨、金莎映日、凫峰积翠、城浦晴烟 光绪《鱼台县志》:凫山积翠、独山春涨、长桥卧波、观鱼遗迹、宁母古亭、城浦晴烟、危楼冠堞、桀阁跨河 |
||
康熙《滕县志》、道光《滕县志》:龙岭晴云、谷翠双峰、微湖夜月、趵突喷玉、池莲四面、真人仙柏、文公古台、塔影高标 |
||
乾隆《峄县志》、光绪《峄县志》:仙坛晓翠、承水环烟、仙洞悬云、许池绿波、刘伶古台、青檀秋色、湖口观渔、君山望海 |
说明:在统计景观数量时,前后有变化的,以最早的一部方志记载为准,不重复计算。
风霜雪雨等内容,如上述“八景”中的“青檀秋色”、“许池绿波”、“承水环烟”、“趵突喷玉”、“谷翠双峰”、“凫山积翠”、“独山春涨”、“峄岫晴云”、“青山夕照”、“危峰云洞”等,均属单纯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主要包括建筑遗迹、楼台亭榭、室庐墓葬、桥渠渡口、宗教寺院、生产生活、神话故事等内容,上述“八景”中的“刘伶古台”、“文公古台”、“观鱼遗迹”、“宁母古亭”、“危楼冠堞”、“回銮行宫”、“盟台遗响”等,均属单纯的人文景观。此外还有兼具自然、人文特征的景观,如“仙坛晓翠”、“城浦晴烟”、“郎桥夜月”、“行宫春树”、“塔峰秋霁”、“法兴夕照”、“光岳晓晴”、“铁塔烟霏”、“仙阁云护”等,这种情况最多。统计发现,上述19州县的“八景”中(八景内容前后有所变化的州县,只统计最早出现的一组,不重复计算),有纯自然景观71处,纯人文景观20处,自然、人文兼具的景观35处,总体上自然景观多于人文景观。但就具体州县而言,有的偏重自然景观,如峄县“八景”中,自然景观多达七处;有的偏重人文景观,如聊城“八景”中,纯自然景观只有两处。而且还可以发现,这些运河沿线州县的“八景”与运河的关系非常紧密,有的往往直接提到运河景观,如“运河风帆”、“郑口风帆”、“崇武连樯”等,多达12处。有的虽未直接提到,但与运河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桀阁跨河”、“铁塔烟霏”等。
就山东运河南北段而言,大清河以北的运河北段地区有自然景观36处,人文景观12处,自然兼人文景观26处,自然景观约占49%;南段地区自然景观35处,人文景观8处,自然兼人文景观9处,自然景观约占70%。比较可以发现,南北段地区人文以及自然兼人文景观类型基本持平,但自然景观南部明显多于北部,究其原因,其一,山东运河南部地区河流水系发达、山峦众多,水系湖泊主要有,蜀山湖、安山湖、南旺湖、马场湖、独山湖、南阳湖、牛头河、汶河、洸河、泗水、菏水等,山川主要有独山、安山、凫山等,具备形成自然景观的先天优势。同时,南部地区的因水系复杂、排水困难且深受黄河影响,故水患频发,一些人文景观易遭水患破坏而消失。而山东运河北部地区一马平川,无高山大丘,河流稀少,仅有卫河、徒骇河、马颊河等数条,故运河北段与建筑、堤防等有关的人文景观居多,如聊城八景几乎全部为自然兼人文的景观类型,纯自然景观极少。
三、小结
浩如烟海的明清方志中保存了大量的“八景”信息,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八景文化”和“八景现象“,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地方志“八景”是对当地自然、人文现象的真实写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往往能够反映区域的环境变迁,折射出其独有的审美趣味和人文思想。山东运河区域自然与人文景观各具特色,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及人文活动有直接关系,整体看来,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南部多自然景观,北部多人文景观。而且,自然景观中对于水体景观的描述较多,水域景观贯穿全区,人文景观则表现为人工建筑与自然景物的有机结合,大都集中在城镇周围,愈靠近城镇中心的地方,人文景观的比例愈高。
时至今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加强,很多历史上的景观逐渐消失,这种情况下,地方志记载的“八景”现象可为我们提供非常重要的资料依据。“八景”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再现,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该地区历史的进一步了解,而且对于今后的运河申遗、生态建设以及旅游开发有着重大意义,今后要充分发掘与运河相关的景观内容,进一步提升地域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