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化研究的现代意义
李泉
王志民先生主持编写的《山东文化家族丛书》的出版,是学术界的一件盛事,更是文化家族研究领域中值得纪念的大事。自春秋战国以后,齐鲁地区始终是中国的文化的中心区域,是盛产文化家族的地方。山东文化家族的研究,应该受到学界重视。作为山东人,山东高校的教师,我们从事山东文化家族的研究写作,理应尽心尽力;为山东文化家族研究贡献绵薄之力,是分内之事。
上个世纪末以来,家族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大量论文著作问世,近年来,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家族问题,其中有理论研究,更有大量的个案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理的因素,中国的家族制度自“五四”运动起便受到严厉批判,认为它是压制自由、泯灭个性的罪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认定它是封建社会的组织细胞将其划入学术禁区。时至今日,积累了许多理论问题,需要学界讨论,大量的家族个案更期待学者们研究。这是一个正在开发中的学术荒园,在这里选择题目,容易做出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家族及家族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家族及家族文化研究的现代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大题目,我没做过专门研究,只能就个人所见,提出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的家族,是中国社会与中华传统文化延续的载体。法国汉学家汪德迈1987年出版了一本叫《新汉文化圈》的书,他曾用三个词概括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征,翻译成汉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家庭、礼仪、文官制”。他对中国儒家文化特征的总结十分简单,但却非常准确、深刻。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用儒家文化重铸民族精神,提倡普及儒家文化教育。前些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考察时,说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和《论语诠释》这两本书,提出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怎么样才能普及儒家文化?怎么让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那要看儒家文化的几个特征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在汪德迈总结的儒家文化的三个特征中,礼仪已被我们抛弃的差不多了,如今中国的礼仪已经是不中不西、不雅不俗,连我们自己都难说出它是什么样子,哪里还有儒家文化的影子?文官制度虽然起源于中国,西方人拿了去,经过改造、完善,建立起了现代文官制度,后来我们不得不借鉴他们的做法,建立起公务员制度,在这方面,也很难看出儒家文化的特征。只有家族这个特征,特别是家族文化,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虽经五四运动的冲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禁锢,至今仍保持显明的中国特色。春节快到了,家族文化更是如影随形,使得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无法摆脱它。每年春运,客流量达几亿人,远赴他乡打工的农民历尽艰难回家过年,只图个全家团圆;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无论是政界、商界还是学界,也都要衣锦还乡。家族文化的力量如此之大,这是让任何一个外国人都难以理解的。作为儒家文化载体的家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大家在这本丛书中都作了研究和总结,这里没有必要多说。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发扬它。当今,学界有个共识,就是:我们要弘扬儒家文化,要让儒家文化走出象牙塔,普及于全社会。儒家文化的传播普及,只靠我们的研究是不行的,靠行政手段也无法实现,一定要让它在家族文化这个载体发育,这样才能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发现中国家族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让它与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再度结合,从而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发展,才能重新铸造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
其次,家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目前,各界公认中国的学校教育有严重的缺失,即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健全人格的培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难辞其咎,但忽视家族教育的作用是其中最大的失误。目前,人们片面理解学校教育的功能,无论是教师,不是学生家长,关注的只是学生的成绩、分数,评价标准是能考上什么表学校,考试成了学校的灵魂,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学校教育的这种缺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在采取措施,加强素质教育,但效果一直不理想。要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光靠学校教育不行,家庭教育,家族文化的弘扬至关重要。远的不说,我们看一看晚清民国年间的名家学者的成长路径,绝大多数与优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拿傅斯年来说,谈起他的学术成就,人们都会说它北大毕业,又去英国、德国留学,好象他是学校教育的成功代表,但是北大毕业生多的很,去外国留学的也难以计数,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名流学者?通过对傅氏家族的研究,我们便会发现,家族文化、家庭教育是成就这位学问大家的重要因素。傅斯年的七世祖是清朝第一位状元,此后,这个家族在状元光环的笼罩下,“簪缨相继,科第联翩”,有清一代,共产生进士6名,举人9名,贡生、监生85名,庠生101名。这种文化领域中的“马太效应”,在文化家族中表现最为充分,傅斯年的成就,是傅氏家族文化的结晶。他那大气磅礴的风格,是家族文化一脉相承。另外,祖父对傅斯年的教诲,是傅斯年成才的重要原因,在傅斯年的身上,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祖父的影响,仗义执言、刚正不阿、侠义之风,他的祖父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乡绅,傅斯年则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大学者,但他们的品德、操守、行为风格,则极其相似,在这里,我们明显地看到了家族文化基因的传承。其他文化家族,如广东新会梁启超家族、江西修水陈寅恪家族、浙江绍兴的俞氏家族,都有这样的特点。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家族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家族杰出人物榜样力量影响深远。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得家族成员在道德伦理、品格修养、行为规范等方面,获得价值认同,这是家族文化的价值所在,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点。家族文化教育无处不在,不时不有,伴人终生。我们研究文化家族,应该重视它的教育功能的研究,我们提倡弘扬家族文化,就是要用它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
再次,家族文化的社会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或者说家族是中国社会的最基层的结构。处理、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无法脱离家族这个构成细胞。从大处说,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离不开家庭和家族,这是中国的现实,也是中国的特色。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我们现在似乎越来越感到,行政力量很难完全支配乡村社会,或者说,行政力量无法解决乡村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比如民间纠纷、邻里互助、经济周转等,有时候行政力量是无法解决的,而这些方面的空缺,只有家族文化的力量可以填充。在广大的乡村,要建立和谐社会,绝不能忽视家族文化的作用。许多家族长者、权威人物,时常充当政府联络乡里社会的中介。在许多行政力量无法干预的领域,家族的力量能够充分彰显。比如无处不在的邻里间纠纷,行政干预的效果往往不能解决,行政干预的范围也受很大局限,往往要靠家族长者充当仲裁。再如在经济方面,乡村民众遇到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求亲告友”,在寻求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亲属,即本家族成员;在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家族成员的救助也是最有力的。在文化领域,本家族共同的价值取向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如前述傅氏家族中,一旦有人考取功名,便会举族庆贺,送匾额于宗祠,全族引以为骄傲。这对于激发家族成员的进取心,作用是巨大的。如今在许多偏远的乡村,一个家族考上了个大学生,也会举族庆祝,举族资助,此后便会有更多的学生进入高校大门。费孝通说“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乡土中国》),用这句话为诠释家庭和家族的社会功能,是再恰当也不过的了。
无庸讳言,家族观念中也有许多糟粕,有时候它会影响国家权力对乡村的支配,尤其会影响民主选举制度在乡村的推行。我们应该将优秀的家族文化与落后的家族观念区分开来,优秀的家族文化应该大力弘扬,落后陈腐的家族观念更应该摸底抛弃。
山东的文化家庭数量很多,我想,志民先生可能更在考虑组织《山东文化家庭丛书》的续编,或者还打算出三编,我们当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