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高元杰博士应邀参加环境史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

  2018年11月19日至22日,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的“历史上环境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在厦门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隆重召开。会议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人文学院历史系钞晓鸿教授主持,厦门大学校领导、南开大学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负责人王利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澳门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等国内外数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环境史专家和青年学者80余人参加本次研讨会,我院高元杰老师应邀参加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历史上环境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并设有“环境史学的理论建构与未来展望”、“环境史研究方法与跨学科实践”、“环境史演变与社会变迁”、“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认知及生态保护”五个议题,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历史上环境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分别就环境与技术、制度、经济、思想、宗教、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交流,尤其是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环境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转向进行深入探讨。

  高元杰博士在小组讨论会上作了题为《清代河工物料演变背后的生态与生活》的报告,他认为清代河工物料的征派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民众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物料种类从柳束到秫秸的转变,既反映了河工对林木植被的沉重压力,也是黄、运二河改造下农业环境适合高粱广泛种植的结果。河工用秸一方面提高和巩固了高粱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比例,另一方面造成了民间燃料和肥料的短缺,加剧了民众的滥砍滥伐和对山野植被的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危害农业生产。河工物料在派料、运输、交料各环节均存在弊端,是民众生产生活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民众生计,造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此积渐,最终导致河工地区生态和社会走向了衰败的境地。高元杰博士的报告史料详实、论证充分、思考深入,得到了众位学者的赞许。

  

  最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选举并产生了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以及21位委员,以期更好推动中国环境史研究。(高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