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下午,我院在314会议室召开年终总结会议,我院院长李泉、副院长丁延峰及全院老师参加,会议由丁延峰副院长主持。
丁延峰副院长在会议中首先对2014年学院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总结与汇报。2014年,在科研上,比2013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与进步,共计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双核心5篇,在《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开辟了“运河研究专栏”,本年度发表三篇运河研究文章。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国家民委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各一项,经费合计34万3000元,与国家民政部合作“运河地名数据库”项目,经费10万元。在科研奖励上,我院吴欣老师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丁延峰老师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丁延峰老师同时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在学术出版方面,2014年学院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出版80本大型丛书《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对于运河成功后,相关学术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实的资料。本年度,共举办学术沙龙21次,邀请外校与本校专家多次前来座谈交流,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与互动,除此之外,学院还举办了“运河与区域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后申遗时代”运河研究的发展、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运河生态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商讨,取得了许多共识,会议被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山东网、网易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2014年学院老师除立足科研与教学工作外,还进行了多次的田野调查,如对江苏邳州、淮安、宿迁、扬州段的实地调研,对聊城下辖各县民政局、文化局、农业局、方志办、政协的资料搜集,获取了大量的碑刻、家谱、地方志、民间文献、政府档案资料,从而为学院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与夯实的资料基础。除学院组织的考察外,学院老师还与《人民日报》、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聊城晚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等多家媒体与单位进行了联合运河田野调查,对临清、阳谷、东昌府区等地的河道、水工、运河民俗作了详细的走访,扩大了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本年度,学院老师参加了多次国际性质的学术会议,与香港中文大学、明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故宫学研究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学院文化建设上。学院一楼“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顺利开馆,成为了展示学校新面貌的窗口,开馆半年来,共接待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原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刘为民等领导,日本爱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与兄弟单位也多次前来参观交流。2014年,学院共采购书籍2200余册,在孔夫子等网站购买家谱、契约等资料1000余册(张),大大丰富了学院科研的文献来源。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丁院长指出,2015年的工作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国家社科与各类基金项目的申请,要积极申报各类项目,打好申报基础,注重细节,理清思路,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书写与规划,在格式上要严谨、在细节上要缜密、在内容上要清晰,提高申请的命中率。2015年在完成江苏凤凰传媒集团200万字《运河志.文献编》的基础上,要着手开展《运河志.人物编》的工作,《人物编》涉及从古到民国年间数百治黄、治河人物的资料、整理与书写,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加强与民政部合作的基础上,学院还打算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继续合作,联合申请运河古籍校对方面的国家项目,扩大合作的渠道与范围。目前,学院还积极与《光明日报.理论版》进行磋商,打算刊登一组“运河研究”方面的文章,在“后申遗时代”,继续强化运河文化、运河遗产保护、运河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在书籍出版上,2015年将有三本著作,一本论文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相关修改、校正工作正在进行。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学院第二期《运河学研究通讯》也按部就班的顺利进行,将会更加突出学术性、系统性与全面性,真正体现我院科研的特色。2015年学院还将出版《运河学研究专刊》,实行以书代刊的形式,吸收优秀的运河文化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争取使其成为国内运河学研究方面的专刊。根据统计,学院老师2015年收到用稿通知的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将超过2014年,这标志着学院成立一年多来,无论是日常的工作,还是科研,都已步入了稳定、有序、合理的轨道,正不断的向科学方向发展。
李泉院长在会议上指出。学院自2012年6月学校发文成立,到2013年6月正式成立,各项工作开始展开,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老师们的努力下,作为聊城大学第一个独立的二级科研院所,学院能够顺利转型,正常运转,形成一种合作、交流、融洽的氛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种创举,是在摸索中逐渐形成的,同时在形成中也不断的完善与系统化。学院成立一年多以来,得到了学术界同仁的支持与肯定,也得到了学校领导与老师们的关心与爱护,所以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共同的努力,也需要学院不断做出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虽然过去的一年有了些许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与问题。一、学院还缺乏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学院青年老师众多,但还需加强交流与合作,出精品、出高质量的成果,不断在学术上迈上新的台阶。二、研究队伍的建设上目前遇到一些困难。在人才引进上,如环境史、文化遗产学、水利史、世界运河史方面的人才匮乏,所以在运河研究的某些学科缺乏贯通与交流,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引进相关人才予以解决。三、关于青年老师的成长问题。目前有些老师研究方向不明确,缺乏精力集中钻研某一个方面,在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方面模糊不清,与外界的交流不多,因此需要自觉的喜欢上科研,扩大与其他学者的学术合作,不断开拓视野,提高自己。四、学院民间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存在问题。一楼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虽然得到了校内外专家与老师的一致好评,但缺乏精品,数量不足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运河文物文献不仅仅是展览,更是学院科研的基础,因此需要不断的购进新资料与实物,予以充实。五、学院的日常性事务,是学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院所有老师去分担。无论是网站建设、还是对外交流、亦或是相关资料的整理,都是学院工作的一部分,每一个老师都需要尽心的去完成,从而促进学院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总之,2014年已经过去,2015年已经来临。在新的一年,相信在学校与热爱运河研究同仁们的支持下,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在全院老师们的努力下,学院一定会更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郑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