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主办的《运河学研究》(第14辑)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辑共刊载专题论文12篇,内容涵盖“运河区域社会与文化”“河工、河政与漕运”“运河文学与文献”“运河考古”“运河遗产”“史料拾遗”等6大主题,另有“新书评介”4篇。
《运河学研究》第14辑封面
“运河区域社会与文化”专栏,本辑共刊发3篇论文,即张献忠、罗国澄的《大运河视域下明清临清科第兴衰研究》、于秀萍的《环境史视野下唐宋以来大运河沧州段的“河海格局”》和古帅、李想的《北国江南:济南北部区域河湖环境变迁过程》,分别考察了明清临清科第的兴衰及其背后的原因;唐宋以来大运河沧州段的“河海格局”的环境变化与社会变迁;历史上济南北部区域河湖环境的变迁过程。
“河工、河政与漕运”专栏,本辑共刊发3篇论文,即胡克诚、孔维涵的《试论明成化年间漕河治理的主要成就》、姜建国的《明清苏州运河水运工程考论》和孟祥晓、孟斯嘉的《卫随“漕”变:清代漕运政策调整与卫河治理的转向》,分别考察了明成化年间漕河治理的主要成就及重要意义;明清苏州运河水运工程及其作用和清代漕运政策调整与卫河治理的转向以及清代社会的重大变化。
“运河文学与文献”专栏,本辑共刊发2篇论文,即祝昊天、苏金煜的《从北大藏<水陆里程简册>看早期江汉运河开发》和周广骞的《<故城县志>纂修及运河文献价值略述》,分别考察了北大藏《水陆里程简册》与早期江汉运河的开发;历年《故城县志》的纂修及运河文献价值。
“运河考古”专栏,本辑共刊发2篇论文,即官士刚、韩青雨的《磁县南开河元代沉船的考古学研究》和秦垚的《菏泽元代沉船相关问题研究》,分别考察了河北磁县南开河元代沉船的考古及其研究价值;菏泽元代沉船的发掘、复原及其研究价值。
“运河遗产”专栏,本辑刊发1篇论文,即邵波的《天津大运河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考察了天津大运河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史料拾遗”专栏,本辑刊发1篇论文,即朱年志、唐好好的《明代南京刑部尚书孟凤墓志与宦迹考述》,主要考察了明代南京刑部尚书孟凤的墓志与宦迹及其史料价值。
此外,本辑刊发的“新书评介”4篇,分别对郑民德著《明清山东运河河政、河工与区域社会研究》(田昭煜)、周广骞、谢文博、魏巍、姚海琦著《聊城运河文献校注》(孙福轩)、胡梦飞著《大运河山东段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李继伟)、罗衍军著《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937—1945)》(杨发源)等近年出版的4种运河及其区域社会研究相关著作进行推介。
本集刊是专注于运河及相关问题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所刊论文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也会刊登与运河有关的自然科学如地理、工程、水利、环境等方面的论文。主要专栏包括:“理论研究”栏目着力进行运河学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探讨;“专题研究”栏目探讨运河发展史、运河区域社会变迁、运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新书评介”栏目点评近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向读者介绍其价值及阅读路径;“研究综述”栏目评介当年运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活动,总结过往,为读者提供学术资讯;“史料拾遗”栏目对新近发现的与运河相关的史料进行解读,以达到学界共享之目的。本集刊一年两辑,欢迎学界贤达赐稿并提出批评意见。
第14辑入选CNI名录集刊
附:《运河学研究》稿约
《运河学研究》系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主办、李泉教授主编的国内首部以古今中外运河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每年两期,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主要专栏有“理论研究”“专题研究”“研究综述”“新书评介”“史料拾遗”等。欢迎学界贤达赐稿并提出批评意见。
投稿须知:
1.来稿字数不限,专题论文原则上应在6000字以上。
2.文章格式参考《历史研究》,采用页下注形式(具体参见《注释规范》)。
3.论文需要中英文题目、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基金资助的论文请在首页以注释形式标注,说明有关项目的具体名称、编号。如有鸣谢文字请附于文末。
4.请作者随稿附上个人相关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以及联系方式。
5.来稿须为原创和首发作品,切勿一稿多投。本集刊会严格执行“查重”检测制度,请作者尊重知识产权,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令法规,文责自负。
6.投稿一个月未收到通知,可自行处理。本集刊对决定采用的稿件,有权进行修改、删节。除纸本印刷外,本集刊会配合集刊数据库和学术期刊网,将电子文档上传至相关网站及本集刊主页。
7.来稿一经刊登,即奉呈作者样刊两本,并致薄酬。
投稿邮箱:yunhexueyanjiu@126.com
联系电话:0635-8238103
联系人:胡克诚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
《运河学研究》编辑部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