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1日讯(记者 齐凯)昨天上午,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暨“大运河文化带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档案局、国家文物局、民政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相关部门的领导或代表,以及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共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对《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总报告作了解读,随后就该报告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专题讨论。
《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是国内第一部以大运河保护和发展状况为主题的蓝皮书。该报告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合作推出,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师及大运河沿线各研究机构的相关领域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团队,汇集专题调查及研究28篇,分为总报告、水利航运篇、旅游开发篇、学术文化篇、运河遗产篇、运河城镇篇六大篇章。该报告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申遗成功以来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阐明了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
该报告指出,中国大运河是人工开挖的工程化的水道,是南北走向与众多自然河道交叉汇通的河道。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大运河具有更强的人文意义和文化、经济战略价值。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出台各类大运河规划、规范、法规,内容涉及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河道管理、交通运输等四大类,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框架。以大运河文化遗产点为主体的运河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以大运河为载体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大运河交通运输量逐渐增加;运河文化研究得以深化,运河学概念被提出。目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经济区域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各界对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认识不清,或者认识程度不均衡;大运河管理存在条块分割状况;部分运河航道级别有待提高,货物运输能力有待加强等。在此基础上,该报告分别从国家层面、交通层面、文化层面和旅游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来源:中国网,2018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