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蓝皮书(2023)》内容简介

  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共同推出的《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考察,全面分析中国大运河年度发展现状,深入探讨未来中国大运河发展趋势,为中国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发展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更好地发挥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2023年8月,《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共分为8部分,共24篇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由烟台大学吴欣教授与聊城大学郑民德教授合作,对国家及沿线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策制定、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分析和探讨了当前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提出解决思路与发展路径,对全书起到统揽全局、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篇。刊载2篇报告,分别为林英华、孟建伟、庞辰欣的《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李春平、张成娣的《运河城市嘉兴高质量发展报告》。两篇报告从经济、民生、产业、生态、文化景观、旅游等诸多方面探讨了沿运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第三部分为生态保护与提升篇。刊载2篇报告,分别为戴书清的《长江、大运河文化叠加视角下的(仪征)生态保护与提升实践及探索》;李昌法、武从举、郝峰林、蒋观宁的《大运河聊城城区段文化与生态修复研究初探》。两篇报告从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为大运河生态保护与提升提供了可落地实施的政策建议。

  第四部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篇。刊载5篇报告,分别为贺云翱、干有成的《江苏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协同融合建设报告》;周泓洋、杨青、高原的《扬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与发展策略》;张祖群、赵浩天、卢成钢、贺婷婷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通州段)规划与建设研究》;程宗宇、周雨航、魏志阳、李明珠的《利基旅游视域下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调研报告》;赵洪磊的《济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报告》。相关报告分别结合不同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相关方案,工程落地实施情况展开探讨,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展现区域特色,减少同质化与重复性建设,实现文旅融合的科学性发展,促进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第五部分文旅融合篇。刊载8篇报告,分别为龚艳、陆玉芹、李小庆的《盐城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调研报告》;胡梦飞、仇家琪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杨楠的《非遗与大运河文旅融合研究》;马鉴尧的《大运河主动脉盐河文化带现状调查与保护利用》;徐冉、徐可、赵雪莹的《隋唐大运河的文旅融合与“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赵鸣、刘芳的《江苏大运河淮盐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研究》;李现伟、程宗宇、王子钰、郭建成的《2021-2022年大运河京津冀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报告》;裴一璞、张静的《2021~2022年大运河文化研究与社会活动状况调查》。大运河沿线区域文化资源丰富,科学有序的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交融与互动,实现长久且良性的发展需要在深入挖掘运河文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开发特色产品、强化服务意识、丰富宣传路径。

  第六部分城镇与乡村振兴篇。刊载3篇报告,分别为王旭、王兰馨的《运河古市镇发展的现状与策略》;郑民德、田昭煜、刘秋雨的《阳谷运河三镇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罗衍军、徐关涛的《大运河区域乡村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以实现运河沿线城镇与乡村的科学与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究通过文化资源保护,加强环境治理,建设大运河生态旅游廊道与乡村文旅产业,进而推动运河古镇保护开发与沿运乡村振兴。

  第七部分交通运河及港口建设篇。刊载1篇报告,为高峰、石国安、曹洋、刘娜的《2021~2022年大运河济宁段航运发展报告》。报告从航道、港口、临港产业、绿色智慧港航等方面,提出系列规划引领,加强港航顶层设计;以基础设施为带动,畅通港航物流通道;以资源整合为牵动,推进协同集约发展;以临港产业为支撑,实现港产融合发展;以绿色智慧为驱动,建设港航物流体系;以优化环境为抓手,构建港航开放高地;以要素保障为重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报告为沿运地区港航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八部分世界运河篇。刊载2篇报告,为孙学美、时子怡、裴甲正、郝兆鑫的《2021~2022年英国运河系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题报告——以英国运河与内河航运基金会为视角的考察》;田肖红、罗昕然、刘佳乐的《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发展报告(2021-2022)》。两篇报告通过借鉴英国运河、美国伊利运河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运营方式、遗产廊道建设经验等,提出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