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胡梦飞副教授教授所著《大运河上的旅行者》一书在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出品,为中国大运河故事系列丛书之一。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曲折绵延近 3200 千米的中国大运河,是历史之河也是人文之河。清澈流动的运河之水,润泽时代也涵养精神。它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时代价值。千年之水,一脉赓续,承载着无数可颂可述的人物和故事,闪烁着无数可传可歌的历史“吉光”与人文“碎金”。讲好大运河故事,不仅能充分挖掘大运河在数千年历史中包蕴凝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有效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基因,在深化大运河文化的认知之中进一步展示运河风貌、增强文化自信、增进交流互信。这是时代赋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丛书《总序》)。
隋唐以来,大运河不仅是维系王朝统治的政治、经济命脉,同时,也是连接京城和东南富庶地区的最为重要的水上通道,大量的官员、文人、外国使节、旅行家、传教士等,经运河往来南北,举凡运河河道、工程、城镇、码头、钞关、驿站、庙宇、名胜等,无不在其相关著述中有着生动的记述和体现。他们或行旅游观,或访古问今,或即景抒怀,其丰富多彩的诗文不仅将大运河妆点成一条灿烂多姿的文化廊道,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通过对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作者所写的运河旅行诗文进行梳理和介绍,在加深我们对大运河了解和认识的同时,亦可为当前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感知大运河的发展脉络以及运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全书总计15万字,以时间为线索,按照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四个历史时期,聚焦大运河上的官员、文人、使节、传教士、学者等旅行者群体,运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将大运河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化的文化体验,既为学术研究提供新视角,也为普通读者和旅行者架起理解运河的桥梁,对于弘扬和传承运河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书籍内容介绍
《大运河上的旅行者》作为一部聚焦大运河历史、文化与人文故事的著作,通过大运河上“旅行者”的视角,生动展现了这条古老水道所承载的丰富历史底蕴、多元文化内涵以及沿岸人民的生活风貌,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更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该书条理清晰,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不仅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也为深化运河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借鉴。该书主要由以下四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隋唐时期。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运河区域繁荣的社会经济和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使得其成为文学艺术的摇篮。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运河带来的便利交通,使得众多诗人游历其上,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歌随之产生。在这其中,以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最具有代表性。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心怀家国的雄心壮志、怀才不遇的失落惆怅以及对故乡、亲友的思念。这些缤纷多彩的唐诗,把多元的大运河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一时期的大运河也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其中日本僧人圆仁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为我们留下了有关唐代大运河最直观、生动的记载和描述,成为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第二部分: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大运河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大运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人们的仕宦、游历都离不开这条水道。众多官员、学者、文人墨客通过大运河北上或南下,留下千古传诵的佳作名篇。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几乎都与大运河有着不解之缘,其中就包括苏轼、陆游、杨万里等人。宋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也极为频繁。北宋时期,日本僧人成寻撰写的《参天台五台山记》更是对其在运河上所见所闻做了极为细致的记载和描述。元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各国使节和商旅大都从东南沿海各口岸登陆进入中国,他们或通过运河往返于京城与沿海口岸之间,或在运河各城市逗留访问、经商贸易。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马可•波罗和鄂多立克、伊本•白图泰等人,他们撰写的游记使得外国人对大运河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部分: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虽以漕粮运输为主,但也为人们出行提供了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着中外旅行者的目光。许多官员、文人经过运河往返于京城与各地之间,或到运河沿线地方任职,或沿途办理公务、驻足游历、访朋会友、求师问学、娱乐消费等,运河沿线的水利、交通、漕运、城镇、社会风情等成为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为我们了解大运河提供了最原始、直观的记录。这一时期,中外交往相较前代更为频繁,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域外人士往来于运河之上,其中又以朝鲜王朝官员崔溥、日本僧人策彦周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荷兰人约翰•尼霍夫以及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阿美士德使团等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跨域书写和解读,构成了大运河形象的域外见证,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部分:近现代时期。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外文化交流更为频繁。随着摄影摄像技术的发展,关于大运河的域外书写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有了图像、照片等佐证材料。众多旅行家、传教士、商人等来到中国,或游历,或传教,或经商,他们眼中的运河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在记录大运河外在风貌的同时,对大运河的认识和了解也相较之前更为深刻。在这其中,较有代表性主要有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美国旅行家威廉•盖洛、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法国传教士卫德骥等人。不同文化背景和身份使得他们对运河的记载和描述各有特色,态度也千差万别,运河成为这一时期中外关系与文化交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作者介绍
胡梦飞,男,1985年11月生,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现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聊城大学“光岳新秀”人才计划和聊城市第四批羡林学者青年计划培育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运河文化史、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3项,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课题、聊城市委宣传部城校融合文旅项目、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项目、聊城大学人文社科类平台支持专项课题、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等厅市级课题10余项,出版《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研究》《山东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区域水神信仰研究》《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等著作10余部,在《历史教学问题》《江苏社会科学》《中国道教》《档案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文化与旅游优秀成果奖2项,聊城大学及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