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运河经济与区域社会研究中心组织茌平、高唐田野考察

2019年10月26日,经我院运河经济与区域社会研究中心组织,裴一璞老师带领朱年志、胡梦飞、吕德廷等老师前往茌平、高唐两地考察。

第一站我们来到茌平杜郎口镇董庄村。董庄村位于茌平县城东南20余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庄中堂画”的发源地。董庄的中堂画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底蕴深厚,题材内容十分丰富,为世人所称道。约在明隆庆五年(1571年),河北省清河县人董月,迁移到董庄落户,到其第六代董继白(字松云,约1725—1796)的花鸟画就有了一定的水平。有前几代人取得的成就,到第八代董立元,人物画创作是他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他曾在孔府任画师多年,时人有“崔字杜虎董人物”之称。由于他的绘画成就,被道光皇帝授予“文林郎”的称号。董立元的影响,带来了在他以后一百年间的繁荣时期。董庄中堂画技法上来看以工笔为主,过去主要是照谱描绘,内容题材上以清朝的董立元的人物为代表,包括《三仙炼丹》《麻姑献寿》《八仙》《禹王锁蛟》《福禄寿图》《八骏图》等。近几年,茌平县杜郎口镇南董村建起了“茌平董庄中堂画传习所”,以便让这项非遗技艺更好地加以传承。在当地老人董友红的热情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董庄中堂画传习所及董氏家族墓地,寻到清至民国碑刻10余块。

董庄中堂画传习所

第二站我们来到茌平县杜郎口镇慈济寺遗址。杜郎口原叫社郎口(1958年改为杜郎口),因地处古黄河渡口而得名。隋朝因商业发达,曾为茌平县址所在地。在慈济寺遗址现有一棵树龄1400年左右的古槐,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所栽,历尽千年沧桑,树干早已被雷击后腐空的四分八裂,但依然抽新枝,展新绿,被当地村民称为“神树”。相传秦王李世民一次东征失利,沿古官道落荒而逃,途径此地,因雨天路滑,连人带马不慎落入路南的泥坑中。眼看敌兵正在逼近,李世民惊慌之际一勒缰绳,战马扬天长嘶一声跳出泥潭,气绝而亡。李世民连滚带爬仓皇进入路北的一座庙内,和尚帮其躲过追兵,并赠送良马一匹返程。后来做了皇帝李世民为纪念战马的救命之恩以及和尚赠马之义,乃重修寺院,并在寺内亲手种下这棵槐树。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岁末,杜郎口镇在获批后,决定兴建“唐槐公园”,同年11月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慈济寺恢复建设奠基庆典仪式。当地拟将唐槐这一稀缺资源打造成乡村旅游文化,在恢复慈济寺和二郎庙等古建筑的基础上,唐槐观赏园、康体休闲园、中心观景园、运动健身园、儿童游乐园及陨石文化园等纳入建设目标。

杜郎口镇唐代古槐

茌平县交界碑位于杜郎口慈济寺遗址东约200米,以前这里是茌平与长清交界处,如今是与齐河交界,一老一新界碑并肩立着。老界碑立于民国二十一年,旧因茌平县与长清县屡有边界争端,故省民政厅发政令,划清边界,至此再无争议。碑阳为“茌平县交界碑”几个大字,两侧小字刻当时茌平县各大小官老爷的名字,碑阴为茌平县政府布告内容,详细记载省政府及省民政厅颁发公文把杜郎口划归茌平管辖。为保护期间,已用玻璃罩住。碑文所载,杜郎口原称“社郎口”,至于为何改“社”为“杜”,不知具体缘由。

茌平县交界碑

第三站我们来到茌平信发街道北八里村。在该村西南500米处,道路的西侧绿化带内立有元代王氏始祖王琪和清代翰林王曰高墓碑及坟冢。王琪历任郓城、平阴管民官,迁同知泰安州事,转参幕府主画,试大理评事,枢密院知法,无棣县尹。王曰高(1628—1678),字登儒,号北山,自幼聪敏,7岁能文,10岁执父丧如成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中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工科右给事中,被选作翰林后,曾当过康熙的启蒙老师,后官至礼部掌印给事中。王曰高居官20年,手无余金,著有《槐轩集》10册,当地人尊称其为“王翰林”。为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当地民众在祖茔上新修了墓碑、牌楼和十二罗汉、十二生肖石像。

八里庄牌坊

第四站我们来到茌平县信发街道张楼村张后觉家族墓地。张后觉(1503—1580),字志仁,号弘山,茌平县信发街道张楼村人,聊城阳明心学“七贤”之一。早年受业于颜中溪、徐波石,后以取友未广,北走京师,南游江左,务以亲贤讲学为事。邹善、罗汝芳官东郡,曾为其建愿学、见泰两书院作为讲席。学者称弘山先生。学宗王守仁“良知”说,认为“良即是知,知即是良,良外无知,知外无良”(《明儒学案·北方王门学案》)。后觉“以岁贡生授华阴训导,会地大震,人多倾压死,上官令署县事,救灾扶伤,人胥悦服。及致仕归,士民泣送载道”。张后觉家居逾二十年,门生赵维新辑有《弘山教言》。《明史》称“凡吏于其土及道经茌平者,莫不造庐问业。巡抚李世达两诣山居,病不能为礼,乃促席剧谈,饱蔬食而去。平生不作诗,不谈禅,不事著述,行孚远近”(卷二八三《儒林传》)。万历六年(1578)七月三十日卒,享年七十六岁。我们参观了位于村北的张氏家族墓地,并对张后觉墓碑上的碑文进行了拍照和解读。

张后觉墓地

第五站我们来到了茌平县冯官屯镇望鲁店村鲁仲连祠。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据《史记》记载,鲁仲连其人风流倜傥,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而不受报酬。《史记》中写了鲁仲连“说魏救赵”“射书救聊城”的故事。鲁仲连祠位于茌平县冯官屯镇望鲁店东村。对于鲁仲连,从《史记》《战国策》到《太平御览》等史书多有记载,但都仅指其为“战国时齐人”。对于鲁仲连为茌平人,直到明代以来的《东昌府志》和《茌平县志》才有记载。据记载,原鲁仲连祠建于清代,始建年份不详,因年久失修而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民要求重修,乡村自筹部分资金,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茌平县政府拨款扶持,1993年4月动工修建。修建后的鲁仲连纪念祠为五间仿古建筑,砖木结构,青砖琉璃筒瓦,大殿正中有鲁仲连泥塑像,大门上层为魁星阁,为茌平县一大景观。

鲁仲连祠大殿

第六站我们来到茌平冯官屯镇太平桥遗址。1853年,太平军北伐失败,地官丞相李开芳率太平军600余人撤退至冯官屯,准备补充粮草,继续南撤。僧格林沁水淹冯官屯,太平军面临大水围困、弹尽粮绝的危险境况,李开芳决定诈降,即太平军一批一批投降将来作为内应,待全部人马出去后,立即举兵向清军开战,但诈降计被僧格林沁识破,清军将太平军一个个点名造册、缴械捆绑、押至冯官屯西北范庄村东的一个大坑即“万人坑”全部杀害。为纪念太平军与清军作战的英勇事迹,后人在太平军“出降”的寨口处修了一座桥,名“太平桥”。并在桥西立“太平桥碑”一座,碑文已模糊不清。

太平桥遗址

第七站我们来到茌平县冯屯镇徐牌村。该村南首建有碑亭,矗立着清代所立旧石碑五方。其中最古老一块石碑是雍正二年(1724)所立《白官屯重修准提堂记》。据清同治十三年所立《徐氏谱碑志》记载:“传闻古籍籍在青州府益都县蓝柳树门八舍人氏,自洪武年间后白氏官人迁来三支悉居茌平,一支居在城南徐家路口,一支居在城东北徐家庙,惟本支居在城北离城二十五里白官屯,因官名乡显然矣,至今数百余年。”剩余三块碑刻主要记载徐姓族人和当地村民修庙建醮之事。这些石碑原立于村中准提堂、泰山行宫、祖茔等地,后因文革破四旧,庙圮坟平,石碑被村民徐长礼砌入墙基得以保全。2017年,徐牌村村民徐兆峰、徐庆福、徐庆生等人重修加以整理并维修。

徐牌村碑刻

第八站我们来到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位于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东,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琉璃寺烈士陵园是1946年农历5月由茌平七区抗日公所建立,安葬着1939年在抗日战争中捐躯献身的48位烈士。陵园坐北朝南,南北长100米 ,东西宽85米 ,占地约12亩3分。主要由纪念堂、墓地和碑亭组成。陵园院内东部为烈士墓地,墓地南北长39.6米 ,东西宽29米 ,在墓地上东西排列着8排烈士坟墓,墓与墓之间行距6米 ,间距4米,均为土坑竖穴墓。在墓地北侧约30米处,为烈士纪念堂。面阔五间,长17.6米 ,宽6.94米 。纪念堂内陈列着英雄的光辉事迹和人民群众纪念先烈的图片。墓地南15米 处为碑楼,碑楼南北长2.45米 ,东西宽2.42米 ,高约3.80米。碑楼为青砖砌筑,攒尖顶,四周有门,绿琉璃瓦覆面。碑楼内立有1946年当时茌平县长徐汉三、区长张光的题字。琉璃寺烈士陵园是我国人民团结抗日的象征之一,也是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徐庙村烈士陵园

第九站我们来到高唐县琉璃寺镇许楼村。现村中建有明代青砖楼一座,分上、下两层各三间,保存完好。据当地老人讲,许氏祖先于明洪武年间由青州府迁此立村,后因护院建小楼一座,故名许楼。现在的砖楼是70多年前因原楼破旧不堪而翻新的,站在楼上可以俯视全村,用以护院是极合适的,所以称望楼。在砖楼墙基及院内,我们共发现清至民国碑刻20余块,多为许氏族谱及墓碑。历史上许楼经济条件较好,当地形成立碑的风习,这些石碑的存在,正是许楼一段时期内历史风貌的体现。

许楼村明代青砖楼

第十站我们来到琉璃寺镇秦庄村。秦庄历史上也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庄,村中有多家财主,因此有厚葬习俗和立碑的习惯。在村委会我们得到村支书的热情帮助,在村中寻到秦氏家族墓地,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秦氏祖茔,寻到清至民国碑刻近20块。在墓碑后多有墓表、墓传的撰写,介绍明初秦氏始祖秦聪及其后系的相关历史记载。

秦庄村秦氏家族墓地

第十一站我们来到茌平县韩屯镇王桥村。村西南老徒骇河古道上有一座明代桥,据《茌平县志》记载该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条石砌成、拱形结构,由于年久失修于2008年6月被古河道大水冲塌。2015年1月,经茌平县韩屯镇政府多方筹款,于当年7月,将冲毁的明代桥按照老样式进行重修完工。在桥西北方向建有王氏宗祠,祠前立有功德碑多块。当地老人热情帮助,回村取来钥匙,引我们入祠内参观。宗祠西面为王氏家族墓地,最南面有王氏始祖墓碑一方,记载王氏家族自青州府临朐县迁至博平城北王家桥。

王桥村王氏宗祠

第十二站我们来到韩屯镇三教堂村。该村文化广场北侧立有“孔子回辕处碑”一方。该碑楷书阴文,上刻“孔子回辕处”,五个大字,落款刻有“大清乾隆十三戊辰夏季吉日重立”。据史志记载,公元前492年,应赵简子之召,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移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 于是回辕归东,返于卫国的陬里,作琴曲《陬操》以哀之。自此始,冲出的黄水支流名曰“鸣犊河”,在孔子欲过河的鸣犊度口,刻“孔子回辕处”。地上还散落有清代重修圣公庙残碑数块,说明此处原来应建有文庙。此外,还发现有类似车轮的巨型石器一对。

孔子回辕处碑

离开三教堂村后,我们随即踏上归程,于晚上6点返回聊城。此次田野考察,共搜集明至民国碑刻60余块,内容涉及宗族、宗教、人物仕宦、民间信仰、水利、军事、红色文化等众多内容,对研究鲁西区域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补充,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胡梦飞、裴一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