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学研究院中国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简介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中国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始建于2014年,集展览、收藏、研究于一体,有展厅14个,展馆面积1000余平方米,收藏有碑刻、契约、家谱、古籍等4000余件,是聊城大学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建馆9年来,先后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2万余人次,有力的宣传了运河文化,推介了聊城大学学科研究特色。

  展馆展示内容包括中国历代运河分布示意图、运河名家名著、贡砖展示、历史文献、契约、家谱、碑刻、运河非遗、钱氏家族文化等版块,展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大量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涵盖音乐、舞蹈、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文物价值较高,其中有碑刻实物及拓片500余通(张),涵盖水利碑、学庙碑、捐资碑、工程碑、墓志铭等,时间跨度从隋唐至明清,对于研究历史时期运河区域河工建设、文化发展、民众信仰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如明景泰《敕修河道功完之碑》、明嘉靖《坝楼记》、清顺治《重修八里庙记》、清乾隆《滚水坝碑》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黄运关系、水工设施、民俗文化价值巨大,而《万寿宫记》、《高唐州重修学庙记》则详细、客观、真实的记载明清聊城商业、文化兴盛情况。其他珍贵的运河古籍则有《山东运河备览》、《山东全河备考》、《江北运河工程局年刊》等200余部,家谱则有《东郡傅氏族谱》、《古滕盖村王氏族谱》等300余部,另有契约2000余份,其他文物数百件。

  展览馆文物多为运河学研究院师生在田野考察及学术研究过程中搜集和使用的文献、文物,学术价值很高。展览既包括传统历史文献,也包括散落于运河沿线的民间文献,还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等内容,种类丰富、独具特色,集中展现了中国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遗存。开馆近十年,展览馆在文化交流、科研合作、运河宣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聊城大学重要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