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课题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山东运河区域作为考察研究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考察运河兴衰对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的巨大影响,探究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动因、态势与特点。本课题首先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社会背景、地理环境以及导致该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动因进行总体的考察和把握;其次从经济结构的变化入手,考察该区域社会变迁最基础最本质的特征,探讨其变迁的过程与深度;再次,从精神文化层面解析了明清山东运河区域文化传统与民众心态变化的原因,即各地不同类型的文化在山东运河区域的交流与融合刺激了这些改变的产生;最后概括分析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趋势及特点。 题 目
李泉 吴欣 李德楠 崔建利
本课题致力于京杭运河文献的全面搜集、保护、整理、研究,为运河学术研究搭建最基础、最系统、最全面的信息资料平台。中国大运河有2400多年的历史,记载运河的相关资料,除了数十种专著(书)外,大量散布于各种史书、政书、方志、奏疏、档案、实录、文集、笔记乃至小说、诗歌中。该课题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其制作成专题数据库。同时搜求散藏于各地图书馆关于运河的历史著作,选取学术价值高的百余种古籍进行了研究与整理,分成“治黄保运”、“运河工程”、“运河水利”、“漕运关志”四个大类,撰写了100篇书目提要,包括: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各卷主要内容,该文献在学术、史料及实用方面的价值,版本流传及收藏情况。王云教授主持的两个项目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能够有效促进我国运河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为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强有力的资料支撑。 海源阁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清代运河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海源阁由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其藏书质高而量多(善本多且质量高)享誉海内外,为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典型代表。本课题以文献聚散史、文化学术史的交织理路,对海源阁的形成、发展过程、衰亡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其藏书的收集、保藏、抄刻、利用、亡佚情况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杨氏在目录版本学、经史治学方面的贡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历时百余年的海源阁形成了丰富独特的藏书文化,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正是由个体文化积淀而成。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区域社会组织研究
李德楠 崔建立 罗衍军 官士刚 高金华
本课题以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其内部组织结构、功能特点、相互关系来阐释运河区域社会秩序的稳定与混乱、社会发展脉络与进步动力;运河区域既是一个区域单位(学术研究概念或地理概念),又是一个由多个行政、经济、文化区域组成的跨区域(综)合体。本课题注重京杭运河范围不同社会组织的地域流动,打破原有的“区域”界限,将局部的“地方史”与跨区域研究取向相结合,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大历史”的把握;在现实层面上,本课题将对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南水北调工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学术、资料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