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封面
近日,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丁延峰教授主编的《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一书在黄山书社出版。
中国大运河贯穿南北,连通古今,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为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沿运各省、直辖市充分结合国家相关规划,深入挖掘域内大运河文化资源,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沿线各地重点建设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活动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开展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为此,研究院与大运河沿运地市相关职能部门和运河研究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以论文集的形式,形成了这本专门探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全书共计26万字,分为“研究篇”“政策篇”两个部分,其中“研究篇”既包括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念、原则及实施路径的整体概括与思考,同时也包括对德州、聊城、临清等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体实践及其成效的专题研究,充分体现了点面结合、层级互补与注重实践的特色;“政策篇”为研究院受山东省发改委委托起草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已于2022年7月正式对外发布。全书共收录论文13篇,作者既有《规划》参与者,又有学界相关专家、学者,还有来自一线的公园建设者,均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研究选题的创新性。大运河时间跨度长、空间尺度大,不同河段在河道状态、遗产特征、城河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相比其他沿运省、市,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虽然目前涉及公园建设的区域性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但探讨山东省及其沿运五地市的成果尚不多见,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仍处在探索阶段,仍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本书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东及沿运地区实际,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发展的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界的不足,对于深化和拓展运河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较强的现实价值。本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当前公园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山东省及沿运地市在公园建设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符合山东及沿运地区实际的建设路径和策略,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例如丁延峰、周广骞在探讨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意义、品牌与定位的同时,针对公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设推进机制、明确公园建设模式、打造文旅示范带、提升展示利用水平、建设运河生态样板工程等对策和建议,为当前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王德胜以德州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当地运河文化资源,分析其探索路径,剖析推进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实践逻辑。赵磊、陈洪亮以大运河南旺枢纽段为例,通过梳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刻剖析当前公园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遗产保护力度,完善保护传承机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创新保护展示水平等对策和建议。李纲、吴元芳针对枣庄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体、两翼、三廊、四区、五河、六工程”的发展总体格局,对于高质量推进枣庄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本书运用实地调研、跨学科分析、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增强研究成果理论深度的同时,得出的观点和结论也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例如王健等人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为例,在解决公园建设相关理论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秦宗财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空间理论对其展开分析,从人文生态、文化意义、文旅产业、文化传播、制度规范五个方面探讨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建设问题。吴金甲、许立娜以阳谷运河三镇七级、阿城、张秋为典型案例,通过对代表性古镇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运河遗产等资源条件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当前江北运河古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当下“特色小镇”的理念提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运河古镇保护开发利用的对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战略,让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再次迎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禚柏红、方辉通过理论溯源、政策解读与途径探讨,并辅以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具体案例,阐述其理论内涵,探讨其建设路径,在深化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亦为公园建设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6月,是国内首家以运河及运河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院级科研实体单位,拥有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山东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运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山东省地方史志系统运河文化研究基地”,“运河文化学”获评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近年来,研究院充分发挥运河学研究专业优势,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研究院专家先后参与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前期讨论和规划评审工作;受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编制完成《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送审稿)》;“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及对策研究”成功获批山东社科智库沙龙重大调研咨询项目,课题组撰写的结项研究报告《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山东社科成果专报》2020年第18期),获原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原省委宣传部部长于杰同志肯定性批示,并批转有关部门调研落实。(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刘兰慧 通讯员 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