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高元杰副教授文章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栏目选摘

近日,我院高元杰副教授于《文史》2023年第2辑发表的论文《回漕现象与明清京畿粮食市场》被《新华文摘》2023年第22期“论点摘编”栏目选摘。《新华文摘》由人民出版社主办,属于综合性、学术性、资料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摘类杂志,也是目前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权威的、最具影响力的二次文献转载期刊。

《新华文摘》论点摘编:高元杰在《文史》2023年第2辑撰文指出,漕运是明清朝廷的生命线,明初漕运由支运法改为兑运法后回漕现象即开始出现。回漕指因掺和霉变、风火漂流、水次折乾、沿途盗卖等原因导致漕粮亏短掛欠,漕运旗丁无法完成验收交兑人仓,为逃避残酷的刑罚,遂在通州、天津一带收购经由各种途径从通州、北京流出的往年仓米(漕米),充作新进漕米到京、通二仓交兑。回漕活动猖獗,危害巨大,因以旗丁和米贩为中心的回漕牵连到包括仓役、花户、铺户、雇工、门兵、经纪、船户乃至受贿官员、纳漕民众、市镇商民在内的庞大利益群体,覆盖漕运的全部环节和运河沿线的大多数人群,明清朝廷虽针对回漕中的重要环节采取了防范措施,并在嘉庆年间制定了严厉的“回漕定例”,但打击效果始终不佳。晚清道咸之际改行海运,遣散了大量旗丁,回漕现象大量消减。光绪年间京奉铁路的天津至北京段建成通车,漕粮改由火车自塘沽运至永安门,漕运官署被裁撤,漕运制度宣告废止。此后,京汉、京奉铁路相继通车,大量商品粮涌入北京,北京粮食供应市场基本成熟,漕运的意义被消解,依附于漕运之上的各群体及滋生出的回漕等漕弊也随之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