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肇淛:首个为山东运河立传的北河郎中

崔建利

      最早全面记述山东运河的文献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北河纪》,是在山东运河经历了三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之后,由一位名叫谢肇淛的北河郎中写成的。   福建才子的山东缘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福建长乐人,25岁中进士,是明代后期著作等身的实力派学者和多产诗人。他似乎和山东有着不解之缘,一生中有两次在山东为官的经历。   万历二十年(1592),谢肇淛考中进士,当年便被任命为浙江湖州府司理,相当于今天的地方法院院长。万历二十七年(1599),本应升迁的谢肇淛因才高气傲,被平调到千里之遥的东昌府。作为专司刑名狱讼的七品小官,谢肇淛并未因不良心绪而懈怠工作,六年的东昌司理生涯中,他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清正廉洁。   谢肇淛第二次任职山东始于万历三十九年,作为工部都水司郞中,驻节张秋,主要职责是督理北河河务。当时的北河主要指京杭大运河的北半部分,其范围南起山东鱼台,北至天津。在谢肇淛眼中,当时繁华的张秋城更多的是宁静和灵气:“孤城河之干,飘若水中萍。幸无簿牒扰,吏散门长扃”。作为北河郎中,谢肇淛在《北河纪》中曾言:“不腆之治,南至鱼台,北至天津,统辖千有余里,任綦重,治綦艰”。平日沿河视察、衙署内的迎来送往、独处时的阅读笔耕等等,应是他张秋任职生涯的常态。 运河情 齐鲁风   谢肇淛是一位多产诗人,传世诗文中,很多写于张秋治河期间。山东段运河主要由人工运河组成,水源不足且不均衡、来水道含沙量大、经常受黄河泛滥的冲击等,使得河道淤塞不断。因此,河道疏浚和维护成为运河治理的头等大事,也成为谢肇淛所负责的北河分司督理的重点。谢肇淛亲历众多大型河役,写下了大量相关题材的诗文,真切地反映了治河民工的血泪之苦。如他在《挑河行》一诗中写道:“浅水没足泥没骭,五更疾作至夜半。夜半西风天雨霜,十人八九趾欲断”。这首诗反映了当时谢氏督理南旺段运河疏浚时的真实状况和情感。   谢肇淛喜欢畅游山水,凭吊古迹,齐鲁名山胜水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著名的《东方三大赋》就是他任职张秋时期写成,此赋以泰山、孔庙和登莱之海为主题,高度评价山东陆海三处胜地,成为明代大赋的代表性作品。特别是张秋古迹挂剑台,因为《史记》的记载,更是因为典故中季札践诺守信、挂剑留徐的高尚之举,令后人推崇赞颂不已,沿大运河南来北往的文人士大夫路过张秋时,往往会停舟前去凭吊一番,留下诗文无数,谢肇淛近水楼台,也写下了有关挂剑台的诸多诗篇,比如这首淡雅疏朗的小诗:“日落徐君墓,苔荒挂剑台。至今台下草,终不没蒿莱”。 首部山东运河文献《北河纪》   《北河纪》是谢肇淛三年多张秋视河工作之余的一部杰作,也是现存最早全面记述山东运河的文献,堪称最早的山东运河传记。全书共八卷,分河程、河源、河工、河防、河臣、河政、河议、河灵等八记,详述北河原委及历代治河利病。因山东段运河是“北河”之主体,且汇集了最多的河道工程,所以,《北河纪》所述主体为山东运河。书后附《纪余》四卷则从南到北对北河所经过的城镇加以介绍或考证,主要是记述历代文人对北河沿岸重要城镇、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古迹建筑等的吟咏,其中有关山东运河风物的诗篇就占四分之三的篇幅。所以,后人要想了解明代万历及以前的山东运河沿岸究竟有哪些闸坝及其相对位置,有哪些河道及漕运管理机构,万历以前文人们写了哪些吟咏山东运河风情的诗篇等等,此书是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文字来源:《齐鲁晚报》 2014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