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运河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李泉(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运河学是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一方面研究运河河道工程及其引起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即区域水文条件改变、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成消长、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运河对国家政治及区域商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居住环境、城镇格局、文化交流、风俗习尚、社会流动等方面的影响。它以历史学为基础,利用社会史、历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环境水利学、文献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运河学研究对于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及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运河学;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15)01-0001-08

收稿日期:2014-12-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ZS082):京杭运河与明清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

作者简介:李泉(1949-),男,山东嘉祥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硕士导师。

 

在中国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建立运河学的问题。随着运河及区域社会研究的深入,学界陆续有人表示赞同①。聊城大学于2013年初成立“运河学研究院”,成为全国率先以“运河学”命名的学术研究机构。“运河学”是否具备成为独立学科的资格?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从“学科”的几个基本要素入手,就运河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理论、方法、功能等,作简要的分析说明。

一、运河学的内容和范畴

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是一个知识体系。运河学是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以运河水利工程、运河区域经济社会、运河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运河学的对象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研究,二是运河区域社会研究。

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的研究是运河本体的研究,主要考察人类行为对自然水系的影响,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运河的开挖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通运输,但从客观效果看,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同时,引起了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运河学关注的不只是运河本身的自然属性及其工程技术进步,同时应该包括开挖运河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水文改变、

 

①本世纪初以来,杭州王国平多次提出建立运河学的问题,2009年以后,土建专家罗哲文也几次在会议上发言,提议建立运河学。此后,学界经常有人撰写文章表示赞同,并讨论运河学的相关问题。

 

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成与消长、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土壤、植被——的变化。

关于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我们关注的是运河在区域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运河流经及幅射区域产生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社会现象入手,探究其原因,揭示发展演变过程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的运河区域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与运河密切相关、有运河因素注入的综合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尤其是在水系不发达的北方地区,运河交通有其他交通路线无法相比的优势:经济省力,利用水的浮力,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承载能力强,船可以运送其他运输工具无法装载的大宗物资和大型物体;受恶劣天气和山隔水阻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小。所以运河交通为历代政府所重视,特别是明清时期,运河被看作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生命线。运河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大而广泛:举凡政治、军事、商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居住环境、城镇格局、文化交流、习俗变化、社会流动等等,方方面面都有运河流动的印记。我们十分关注上述社会因素和社会现象,更关注运河对这些社会因素、现象形成变迁中的作用。

运河学是一个新的学科,新的研究领域,是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河道与生态环境变迁

中国的运河存在时间长,分布空间广。运河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历史上的运河,也研究现代的运河;关注中国的运河,也关注外国的运河。研究历代运河开挖的历史地理背景,河道变迁情况,各历史时期运河的特点等。同时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运河作比较,揭示其异同、作用和意义。

中国的自然河道大都是东西走向,而沟通自然河道的人工运河大体为南北走向。运河与自然河道不可避免地存在交汇连接。运河靠自然河道补充水源,但又常常受自然河道侵害:北方的自然河道多发源于山地,夏秋洪水暴发,危及运河堤防;河水挟带大量泥沙将运河淤浅。怎样避开自然河道的侵害?古人大体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修筑闸坝,将运河与自然河道隔开,适当引自然河道之水以补充运河水源。二是改造自然河道,使其成为运河的支流或减河。运河的开通改变了许多自然河道的走势流向,对北方自然水系影响很大。

运河与黄运的关系尤为错综复杂,一部中国大运河的变迁史,就是一部黄运关系史。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大题目。运河与黄河的关系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借黄行运”,二是“引黄济运”,三是“避黄通运”,四是“治黄保运”。“运河离不开黄河,但最终也为黄河所毁。这在传统社会的经济社会格局中是无法解决的矛盾。”①

运河沿线陆续形成或建设起大型水柜(水库),用来调节运河水量,其中以今山东境内为最多。大型水柜出现,改变了区域自然与生态环境。运河的路线设计及航运管理,均以漕粮运输为计,关于排涝灌溉及农田水利则无暇顾及,江北运河区域频繁发生水灾、旱灾,与运河有一定的关系。

历代运河河道开挖、变迁,史书中多有记载,研究著作论文数量也很多,但运河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资料少而零散,研究还处在起步的阶段。这是一个十分复杂但却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工作,是运河学研究的重点。

(二)河道工程运河河道工程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兴建频繁的特点。概括说来,大体有以下几类:

闸,唐宋以前多称斗门、陡门,明清时期构造较为简单的积水、减水闸也常常被称作斗门,是用来控制河水流量和调节水位的建筑物。按照功能的不同,运河水闸可分为三类:船闸(节制闸),建于河道中,启闭闸门控制河水的流量和河水深度。积水闸(进水闸),建于水源与运河相交处,运河水量小时,可开

 

①邹逸麟:《历史上的黄运河关系》,《光明日报》2009年2月10日。

 

闸向运河输水。减水闸(平水闸、排水闸),建于运河与减河、水壑相交处,运河水量过大时,可开闸向外排水。另外运河沿线也建有涵洞,用于进水、排水,其优点是不影响地面交通,缺点是水流量小。

坝,防水或拦水的构筑物。按功能分类,有拦河坝:建于河道中,拦截河水,使之断流或改变流向。元代以后比较著名的坝有山东的堽城坝、戴村坝,苏北的御黄坝等。有车船坝:将运河与自然河道隔开的拦水坝,船只越坝后方可进入另一河道,著名的有明初以前的淮安五坝,运河入长江口的车船坝,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上车船坝较多。有减水坝(滚水坝、平水坝):是一种低溢流堰,运河水量过大时,可掘坝放水,或任水由坝顶溢出。按材质分类,有土坝,其优点是便于开启及控制高度。有石坝:坚固耐用,但难以调节高度,容易造成坝前淤积。有土石坝,土石混合建成的坝。有埽坝:将秫秸、芦苇、树枝、石块捆扎成圆柱状,垒筑成坝,是临时的小型拦水坝。

堤,为防止河水漫溢而修筑的挡水建筑物。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运河堤岸的维护,植树种草,以石垒砌,时常加以培护。黄河中下游易泛滥的河段筑有两道堤防,内为缕堤,外为遥堤。山东等地的水柜也有堤:外为大堤,内有子堤。元、明、清三代鲁西的北五湖、南四湖,苏北的骆马湖,高邮宝应诸湖外围都有堤,有的地方还用石块修砌。

桥是运河上使用最多的建筑物之一,明清时期,江南运河沿线多为石建桥,北方运河多木桥。凡建闸的地方均顺便搭建木桥。闸门关闭时,两闸墙间搭上木板,便何过河;将木板移开,便可开闸过船。另外,运河上还有许多临时性浮桥,“以舟为桥”,“拨桥中二舟以通往来船,船过还以所拨之舟复为桥”①。

泉是北方运河的重要水源,明清政府十分注重发掘、疏通泉源,使之汇流成河渠,输水入运河。明后②期鲁西山地泉数多达三百多个,这些泉源分布于兖州府、济南府的十六个州县。

运河主河道旁有许多辅助性河道。其中月河数量最多,因绕闸开挖,状如半月,故称月河。又因其为越过船闸之河道,故亦称“越河”。“月河之制,环绕闸旁,水涸则塞,水溢则开,以杀水势,亦名泄水河,凡闸皆有之”③。高邮段运河旁也曾开挖月河。运河水小时,关闭月河,水全由闸下流;运河水大时,开启月河,船只可绕闸而过。运河的许多河段水源缺乏,所以开挖了不少引水的河道,称“引河”。如引漳入卫的河道、引汶入运的小汶河等。运河两岸还有许多排水河道,称为“减河”或“减水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北段及里运河沿线东侧都有不少减河。

运河河道工程是学术界关注的课题,研究也比较深入,不过以往的研究偏重于运河工程本身的研究——兴建原因、工程概况、对运河的作用、发展演变等等,关于这些工程对自然环境和区域社会的影响,却很少有人讨论,这正是运河学研究的重点。

(三)运河管理

唐宋以后,政府设专职官员,管理运河河道工程,明代管理制度臻于完善。明初设总理河道,为中央政府派出官员,常以工部侍郎、尚书领其职。后将运河分为若干河段,工部分派郎中管理。郎中下辖若干分司,管理所属运道及运河工程。运河流域经的省、府、州、县分派官员参与管理。管河差役趋于专业化。清代运河管理机构更完善。管理黄河运河的最高长官为河道总督,秩位与地方总督同。雍正以后分设南河、东河、北河三总督,“掌治河渠,以时疏浚堤防,综其政令,营制视漕督”④。地方管理机构分道、厅、汛三级,各级政府也都设置专门管理河道事务的官员。明清运河工程主要集中在疏通河道、培护堤防两个方面。山东段运河乏水难行,每年漕船南返后,便筑坝拦水,停止通航,挑浚河道。大规模的挑浚两三年一次,

 

①[朝鲜]崔溥:《漂海录》,葛振家《崔溥<漂海录>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年,第124页。

②参见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第四章《明代各朝疏浚山东济运泉源数表》、《明代山东各州县所属济运泉数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

③[清]陆陇其:《陆清献公日记》,《历代日记丛钞》(第14册),第347页。

④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一十六),《职官》二。

 

小规模的挑挖每年一次,山东运河两岸遍设浅铺,铺夫负责守护堤岸,疏通浅滩。还要在运河堤岸上植树种草,每夫种树的数量有严格规定,树木枯死,须及时补种,否则会遭处罚。运河沿线设置卫所,驻扎军队,对运河工程实行准军事管理。

明清时期运河航运制度十分完备,对于江北段运河,除严格限定各类船只长宽外,航行顺序也有严格规定,过闸或难以通行处,皇家船只优先通过,其次是漕船,再次是官船,最后才是商船民船。对于无端滋事,扰乱航行秩序的漕丁船夫等,地方官员有权缉拿处理。关于漕船的航行管理,规定更为细密严格,内容包括行驶次序、各河段的行驶速度、抵达通州的期限等。

船闸管理制度十分严格,基本原则是开启上闸,即关闭下闸;开启下闸,则关闭上闸,使河水不过多流失。过闸船只,须结为一帮,集体通过,以减少船闸启闭次数。运河水浅的时候,有的船闸集结船只百艘以上方才开闸,“启完即速过船,船过完即速闭板”①。

运河之水全靠自然河道和湖泊补充,太湖、练湖、扬州诸塘、高宝诸湖、骆马湖、山东境内南四湖北五湖以及泗水、汶水、卫河、漳河均是运河的重要水源。明清政府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管理水源,制度也很严格,违反者严惩不怠。如明代《漕河禁例》规定,严禁农民取湖水泉水灌溉:“凡决山东南旺湖、沛县昭阳湖堤岸及阻绝山东泰山等处泉流者,为首之人并遣从军,军人犯者徙于边卫”②。对于卫河上游的泉源,也有类似的规定。水柜湖泊周边筑堤植柳,严定边界,不准农民侵占。明中期到清代,水柜日益淤浅,涸为陆地,地方豪强纷纷占种,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加以禁止。另外,水柜的储水量,政府也有规定,特别是清代,微山等湖的收水深度,每年都须直接向皇帝及中央政府报告。

以上管理制度及措施,很多著作文章中提及,但尚无专门性研究。

(四)运河漕运

中国历代视漕运为国家大政,学界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其中不乏大家力作。但我们的研究与一般漕运史不同,漕运史的研究是从漕粮储运出发而论及运河,我们的研究则是从运河出发而探究漕粮运输。尤其是漕运对运河交通及沿线城镇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五)运河城镇带兴起

运河是一条交通磁力线,紧紧吸引沿途的州县城镇:运河流经的城镇迅速向河岸边扩展,新辟区域形成商业区;有的城镇离运河略远,则移动城址,在运河岸边重建新城;无法移动城址的,则在运河边上寻找口岸,由此进入运河交通网;原本荒村僻野,因为兴建有重要运河工程、政府机构驻扎等原因,逐渐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于是形成了以运河为轴线的分布密集的城镇带。

以山东运河区域为例,济宁、聊城、德州都是运河岸边的城市,大运河开通后,济宁运河以西以南,聊城东关外运河两岸,德州城西运河岸边,都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临清城本来在离运河八里路的曹仁傎,会通河开挖后,移至今址,很快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张秋原来只是个不知名的小镇,大运河开挖后,商业迅速发展,清代其城市面积大于一般县城,比其所属的泰安府城还大些,商业规模仅次于临清、济宁,远非其他府县城可比。夏镇本是个小渔村,南阳新河、泇河开挖后,很快成为商业发达的城镇,后来为微山县政府驻地。台儿庄兴起于明末,清中期其商业规模便远远超过了其所属的峄县城。运河两岸小城镇分布更为密集,台儿庄向北是韩庄镇,过夏镇向北有南阳镇、鲁桥镇。济宁以北小镇更密集,依次是安居、长沟、南旺、开河、袁口、安山、戴庙,过张秋后又有阿城、七级、周店。聊城向北有梁家浅、魏家弯、戴家弯,这是运河浅滩、转弯处形成的小镇。

运河沿线府县城是区域政治中心城市,在空间结构上有明显特点,即政治社区与商业社区相互分离。城墙内是政治社区,建有官署、学校、粮仓、宗教祠庙等,街巷两旁偶有商业商铺,但分布不集中。城外

 

①[清]张伯行:《居济一得》(卷二)。

②[明]王琼:《漕河图志》(卷三)。

 

运河岸边,是新兴商业社区,朝着运河码头、桥梁、渡口方向,形成了经营、加工各类商品的街巷或市场,它们大都以所经营加工的产品为名,形成了显明的运河城镇特色。

运河城镇兴起衰落的原因、城镇功能、城镇空间结构、城镇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镇与乡村的关系、南北商业城镇的差异、城镇的个案分析,这些题目是城市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运河学研究的重要题目。

(六)运河区域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

运河区域的商人商帮、商品流通、手工业部门、商业会馆等,历来为学界所关注,研究成果很多,但运河城镇商业发展对区域社会的影响,研究还相对薄弱。明清时期,运河城镇的服务业——旅店、饭馆、茶庄、钱庄、典当业、租赁业、搬运业、演艺业等,是十分昌盛的行业,因为当时难登大雅之堂,所以正史和其他史书中很少记载,今天则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

(七)运河区域农业开发

明清政府开挖运河的目的是运输漕粮,即所谓“运道之设,专为岁漕”①。但是运河作为一项水利工程,对沿线农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研究内容包括:大运河引起的自然河道水系变迁及农业水环境变化、土地垦植状况变化及种植结构调整。运河流域湖泊形成及农业生态环境变迁,山东水柜湖区的沉粮地及水域农田面积变化,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作生产结构改变、水生物与水产养殖等。运河区域土壤植被的变化,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分布及与运河关系的分析,河湖洼地的沙碱化,北运河沿线决堤事件与土壤改良,运河两岸种植林木及其保护措施,沿湖植树及湿地保护。运河水利与区域自然灾害,运河的排水、灌溉作用,运河引起的区域性水灾、旱灾、蝗灾。运河夫役佥派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明清时期夫役征派成为运河沿线农民的沉重负担,北方抓夫拉纤的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视运河为畏途,德州一带流行的“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向江(河)边走”的民谚,骆马湖附近土地价格“其腴者亩直一钱,硗者以次减,盖苦于重役也”②,足以说明夫役派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运河与农业关系的研究,不仅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运河交通

交通史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学科,不管是陆路交通还是内河交通的研究,都不乏大家力作,但是运河作为内河航运的主要河道之一,交通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历史上的运河交通并不顺畅,甚至可以用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来概括。运河沿线有民谚说“赶车使船,命在眼前”③,意思说,在运河上行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运河交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盘坝,运河与长江、黄河等大河相交处,常修筑大坝,以免江河之水倒灌淤塞运河、冲毁堤岸。运河中往来船只,须卸下货物,用绞索拉空船沿坝斜坡翻越,而后装载货物,继续航行。二是过闸,运河上船闸很多,尤以山东段运河最为密集。过闸之难有二:有些船闸水流迅急,船只通过时易倾翻或发生磕碰损毁;有些船闸乏水,需等待数日方能开启通过。三是风涛,高宝诸湖,最为湍险,“西风鼓浪,往往覆舟”④,其余如清口、徐吕二洪、昭阳诸湖、卫运河等处,也有风涛之险。三是浅涸,运河各河段几乎均有浅滩,其中以山东运河及白河(北运河)为甚,遇有浅阻,或等待浅夫捞浅,或使用小船驳运。四是冰冻,明清时期,北方运河结冰达三四个月之久,冰冻初结时,船只可打冰前行,冰坚时只能停船等待来年冰开。五是漕船官船阻碍交通,漕船兵丁,异常凶悍,多亡命徒,常沿线滋事,借故勒索,故商船民船,常视运河为畏途。除此之外,对于运河交通工具、水驿管理、与运河相通的自然河道之交通、与运河相接之陆路交通、运河交通对于区域社会的影响,学界大都没有进行深

 

①[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一),《四库全书》本。

②[清]谈迁:《北游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6、145页。

③此民谚流行于济宁一带。因地处丘陵,车辆载重时,牛马一旦受惊奔跑,赶车的人便十分危险。使船即驾船,济宁以南为湖区,水面大,风浪高,驾船行驶风险也很大。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八十五),《河渠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95页。

 

入研究。

(九)区域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

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大运河对区域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消费结构、社会层级结构等等。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运河区域的社会流动更频繁,其中有社会水平流动,即非运河区域向运河区域的人口流动,处于同一社会层级的不同职业之间的流动;也有社会垂直流动,即社会不同层级之间的流动。社会流动影响到地区间的自然资源、财富资源、人力资源的分配使用,推动了区域内部社会层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各地区间群体和人员的往来交流,破除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态,促进社会发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宏观的理论思考阶段,缺乏深入的微观层面探究。

(十)区域文化及文化遗产

运河文化研究是当今运河研究的宠儿,不少地方成立有运河文化研究的民间学术机构,运河文化方面的出版物极多。关于文化的内涵,人言言殊,所以运河文化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囊括文史哲各个方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显浮泛乱杂,既缺乏理论提升,也没有形成知识体系。中国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文化遗产广受关注,但是,人们看到的只是遗产展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还没有展开。

以上通过类似学术史回顾的方法,就运河学研究的内容做了粗浅疏理,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隔靴搔痒。不过,通过简单的疏理,我们还是能够看出,运河学的研究内容极其宽泛,涉及古往今来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水文水利、政治军事、制度规则、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学科或研究领域。在相关的学科和领域中,运河研究都有显明的特点,特殊的地位。整合这些研究内容,完全可以支撑一个独立的学科。

二、运河学的研究方法

运河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独特的研究方法。

运河学属交叉或边缘性学科,它以历史学为基础,利用历史地理学、社会史、历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环境水利学、文献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

中国运河是一条历史之河,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算起,中国运河至今已连续流淌了二千五百年。春秋战国以后,不仅中原地区的朝代更替、社会变迁与运河密切相关,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社会现象与运河也有关系,研究中国历史离不开运河。运河开发史和运河区域社会史本身就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明清时期,国家视运河漕运为经济命脉,明清史书中,有关运河漕运的记载连篇累牍,与运河相关的事件、人物比比皆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运河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历史的研究,首先使用的方法是历史学的方法。

运河是一条社会的河,运河的研究与社会史有许多叠合之处。社会史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家庭、家族、社区、邻里、各种社会集团)、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进行研究。它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社会史与社会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研究往昔的社会整体及其各个侧面,而后者研究现实社会的结构及社会问题。运河学研究的许多内容属社会史范畴,应当使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运河河道开挖变迁及其与自然水系的关系,历史时期运河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属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研究运河区域的家族、宗族、民族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使用的是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比较不同民族、部落、区域的文化现象,找出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和共通性。它的研究对象类似于社会学,只是它更注重存在于社会下层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存在于落后蛮荒地区的历史文化。它的研究方式是注重质而不是量,现象的观察多是“特例”而非“通识”,在研究方法上与社会史有许多共同之外。

研究运河区域环境,应当使用环境水利学的理论和方法。环境水利学研究水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水利规划、水利经济等。理论基础是环境水力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水化学(水污染化学)、环境水生物学(污水生物学)等。这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运河学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对历史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是运河学研究的起点和重要内容。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是一门大学问,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当然,我们所说的文献,既包括传统文献,也包括契约文书、碑刻、族谱及口述资料,还包括越来越多的影像录音资料。文献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运河学研究能否得到学界认可,关键是要看我们的文献资料能否支撑这个学科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讲,文献学方面的工作是不可忽视的。

运河学与考古学也有关十分密切的关系。考古学运用田野调查和科学发掘的方法,获取古代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的遗物和遗存。运河在中华大地上流淌了两千多年,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这些遗存,有些在地面上,但多数埋藏在地下。这些遗存以实物的形式展示了历史上运河河道、码头、闸坝、船只、房屋建筑、生活用具等等,具有历史文献无法替代的价值。如1999年发掘的隋唐运河淮北遗址,2011年发掘的明清时期山东运河的七级码头、土桥闸和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一方面印证了文献中的许多记载,同时也为我们我们提供了文献中没有的历史信息。

此外,我们还应及时吸收相关学科最新出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如卫星遥感数据采集,湖泊水域采样分析,旅游学中的“廊道文化”理论,文化遗产分析中使用的“文化线路”方法等,也都可以拿来进行运河学研究。

运河学的研究是一项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研究,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汇集与综合。这种汇集与综合不是无序的拼凑,也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根据研究对象的差异,灵活地调整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研究效果。

运河学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既有人文、自然大学科的交叉,又有文科中小学科之间的交叉。人文学科中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自然学科中涉及水利、地理、环境科学等。作为一个研究者,这些学问不可能门门精通,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就应该把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及相关内容加以整合,不然运河学的研究就难以深入。

其次,运河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研究运河学,偏重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入手,研究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的运河及区域社会,这是一种纯学术的研究。但这并不会抹煞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及重要现实意义,我们的许多成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历史借鉴。如水利工程建设、运河城镇规划、运河区域旅游开发、南水北调、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运河沿线水域湖泊保护等等,都是现在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研究它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研究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对当今政策措施的制定有借鉴意义。

再次,运河学具有研究资料多样性的特点。运河学的研究资料,有和其他学科特别是历史学相同的方面,比如文献资料丰富,考古资料不断发现使用等。但比较起来,运河学资料的构成更加复杂,在文献资料中,运河学除利用正史中的材料外,更加注重地方志、政书、政典、水利档案等文献,还有难以计数的文集笔记资料。这些资料,大都没有被开发使用,搜集起来比较困难。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使用的价值也就比较大。除一般历史文献资料,还有大量的民间文献资料,运河沿线村镇中,人们对运河的记忆材料十分丰富,我们由此可获得丰富的口述资料。大量的实物资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等,也是运河研究的宝库。此外,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卫星遥感数据采集和湖泊水域采样分析,由此获得的材料更为珍贵。

三、运河学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运河学研究能够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这是它的文化功能。运河学研究的起点是对京杭运河文献及其他资料的搜集、保护、整理、研究,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基本的材料,对于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个历史时期有关运河的记载散见于各种历史典籍中,除了宋元以后的百余种运河专书外,大量分布在史书、政书、方志、奏疏、档案、实录、文集、笔记中。运河学的首要任务是利用历史学、图书情报学和文献学的专业知识,对此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整理,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专题数据库,为学术界研究及关心运河的人们提供基本的文献资料,推进运河研究的深入,为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历史材料方面的支撑。

尽管北方古运河已经辉煌不再,但沿岸的历史文化遗迹随处可见,古船闸、堰坝、碑刻、会馆、戏台、祠庙、沉船、钞关和水次仓遗址,流传于民间的与运河有关的歌谣、说唱、故事、工艺、习俗等,都是承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物质或非物质的遗产,在风雨侵蚀和拆迁改造中正在慢慢消失,亟待抢救保护。当此之际,开展运河学研究,组织人力搜集拍摄图片,记录整理碑刻及口碑资料,既能抢救和保护文化遗存,又能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形象的第一手资料。

运河学研究的社会功能是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借鉴。运河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但一般人对它的了解却相当肤浅,关于它的作用的认识多有片面性。京杭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过无可替代的作用。大运河及明清政府的治运保漕政策也造成了历史时期流域内自然水系紊乱,局部水旱灾害加剧,蝗灾发生。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较多,对其负面作用则知之甚少。历史上由于过度水利开发造成的社会危害,至今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运河学的相关研究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同时提醒人们关注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全面认真审视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避免不必要的决策失误。

元明清三代,不少有见识的官员学者潜心研究、实地勘察、探求总结治河经验教训,留下了大量治黄通运的著作,有些著作向来为水利专家们所重视,但系统的整理研究始终没有开展。运河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这些宝贵的治运专书进行系统整理,既方便学界研究使用,又能为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工程提供有益的历史资料。

此外,运河学研究对于运河沿线城市规划改造、小城镇建设,对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拓展区域文化交流,满足运河区域人们的文化需求,推进包括旅游在内的运河文化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