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蓝皮书》发布会暨“大运河文化带”研讨会在京举行

2月28日,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8年《中国大运河蓝皮书》发布会暨“大运河文化带”研讨会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蓝厅举行。

图为与会嘉宾、专家和学者合影

山东省十一届政协副主席许立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主任方军,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山东省发改委服务业办公室主任陈清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廷皓,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李孝聪教授,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专家委员会主任张跃进,扬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原主任冬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倪玉平教授,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应用理论室主任张清华,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遗产处副处长邵军,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副院长荣瑞峰,北京物资学院运河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喜波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所长于冰,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主任范冬,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总工办主任郑洋坤,学校领导校长蔡先金、副校长胡海泉出席本次发布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物资学院、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聊城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近30人以及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网、中青网、《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19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第一阶段为领导致辞、讲话,由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海泉主持。聊城大学校长蔡先金致欢迎辞。他首先介绍了学校及运河学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成就,并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表示,《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是中国大运河蓝皮书的第一部,也是国内第一部记述大运河保护和发展状况的蓝皮书,具有重要的开创价值与现实意义。该报告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作出了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既是研究大运河的一种年鉴,也是大运河研究的一种成果。大运河蓝皮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必能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今后,聊城大学将集全校资源,进一步加大对运河学研究院的支持力度,力争使其成为国内运河学研究的学术重镇,推动运河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致辞中对发布会的召开以及大运河蓝皮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和高度赞赏。他认为大运河蓝皮书是一个智库报告的聚合,它既是一个智库产品,但同时它又是一部连续出版和持续编撰的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能以蓝皮书的方式来年度性地发布大运河的各项信息,具有重要的开创性。围绕运河蓝皮书下一步的发展,要树立精品意识,严把蓝皮书质量关;要增强合作意识,面向全国,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大运河智库平台建设。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专家委员会主任张跃进在致辞中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需要政府的领导推动,也需要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既需要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的互联互通,更需要与世界运河城市的互动与共享。作为一家专门为中外运河城市和机构服务为主要工作的国际性社会组织,WCCO自2009年成立以来,积极参与和推动运河的研究与案例交流,已经连续10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今后我们还会和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密切合作,把这个项目持续做下去,每年编撰一本《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为大运河永葆青春提供有利的借鉴,为世界运河城市的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山东省十一届政协副主席许立全在发言中认为,《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的编纂可谓恰逢其时,是文化界、学术界的一件盛事与大事。《报告》的出版无论是对于国家“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宏观策略,还是对于运河沿线各省市的具体规划与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指导价值。首先,《报告》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论证科学,对于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交通、经济、旅游、城市均有全面而详细的探讨。其次,《报告》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现实关联度高,有着较大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最后,《报告》的出版也宣示了中国大运河第一本《蓝皮书》的问世,开创了运河理论研究与现实结合的先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会议第二阶段为报告解读、研讨阶段,由扬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原主任冬冰主持。《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主编、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吴欣教授首先对《报告》作了解读。她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介绍了运河学研究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她重点对《报告》编纂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作了解读和说明。她在发言中讲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2014年6月22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2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做出重要批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认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这标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拉开了序幕。《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是国内第一部以大运河保护和发展状况为主题的蓝皮书。该报告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合作推出,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师及大运河沿线各研究机构的相关领域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团队,汇集专题调查及研究28篇,分为总报告、水利航运篇、旅游开发篇、学术文化篇、运河遗产篇、运河城镇篇六大篇章。该报告利用官方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对申遗成功以来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阐明了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

图为《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在发言中认为,《中国大运河蓝皮书》的发布为中国运河学研究填补了一个空白,为人们了解运河、研究运河,并且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运河提供了充实的资料。同时,也为各界政府如何建设运河,如何更好发挥和拓展运河的各项功能,用运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把运河建成经济之河、民生之河、文化之河、生态之河、政治之河,利用运河进行各项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对策,开出了药方、指出了发展的路径,是一部运河的发展策、利用策、经济策,是运河发展的信息库、知识库、思想库,它将对中国运河今后的发展起到学术支撑、文化支持、舆论开路、思想影响的作用,并将为世界各类运河的保护利用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倡议。不但具有积累信息的学术性意义,而且具有实际意义。不但具有全国意义,而且具有国际意义。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在讲话中表示,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祖先留给我们丰富的遗产,打造成为展示中华民族亮丽的名片,是新时代党和国务院为适应我国主要的矛盾变化,作出的一项贯穿古今、面向未来的重大决策部署。山东省正在按照国家的要求在编制山东大运河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规划,在这个规划编制中,我们始终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摆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首位,着力实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抢救和修复工程,加快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全方位地展现历史风貌,更好地发挥承载灿烂文明,传承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希望在山东文化强省建设过程当中,跟聊城大学以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做一些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山东省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山东省发改委服务业办公室主任陈清华随后做了发言,他首先对聊大和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共同编纂的《中国大运河蓝皮书》表示祝贺。他认为这本《大运河蓝皮书》和以往蓝皮书单纯讲成绩有所不同,它既总结了大运河沿线发展的一些突出的成绩,也客观地揭示了一些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些改进措施,这对沿线党委政府,科学地开发运河、挖掘保护运河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的价值。聊城大学在近几年的运河文化研究当中,聚集了一大批国内从事运河文化研究的人才,这些人才的集聚和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山东,乃至全国大运河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人才和智力的贡献。下一步山东省发改委将加强与各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合作,在运河的开发、建设、保护当中提供一个重要的决策参考。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孝聪教授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后,关键是如何推动运河的保护、规划建设和经济文化向深层次发展。国内这么多研究机构都在做运河学研究,基础最好的是聊大。下一步工作是应该怎样整合这些研究机构的资源,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聊城大学可以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教授在其发言中提出了三点建议,《大运河蓝皮书》中有许多比较好的建议、思考和调研成果,可以在“两会”上推广,增强其文化和学术的影响力。应该重视对运河沿岸特色小镇、文化小镇的宣传,打造运河文化知名品牌。可以考虑编纂英文版蓝皮书,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在发言中认为,我们所理解的大运河应该是历史和现实共行的大运河,但是很多人往往一想到大运河,便将其视为京杭大运河,而忽略纵贯东西的隋唐大运河。蓝皮书在以后的编纂过程中,在内容上应该做到它反映的是历史和现实全方位的大运河发展,增加有关隋唐大运河的内容;更拓宽研究视野,不要把研究的目光局限在大运河上,而要扩展到中国境内所有的运河;要有更高、更远的眼光,从全球史的角度,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观察运河,做世界运河的研究;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电视、动漫等媒体,宣传和普及运河文化。

清华大学历史系倪玉平教授认为,以往的学术研究往往跟现实接触比较少,自从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国内的运河文化研究特别热门,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确实走在了学术研究的前沿。它不光是做学术研究性的引导,也是一个跟现实服务结合的范例。我们身处全球化时代,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也要有全球的眼光。跟发达国家,跟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运河相比,他们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商讨的地方,只有进行比较,才能让学术研究走向深入。

北京物资学院运河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喜波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北京物资学院开展运河文化研究起步较晚,聊城大学在运河研究这方面做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以后还要多向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学习,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以后编写运河蓝皮书的过程中,建议增加有关运河沿线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内容,使其更加丰富和全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宋月华在发言中认为,《大运河蓝皮书》为年度发展报告,年度性和时间性非常强,对资料的时限有着严格的要求,在编写过程中,要注意对资料进行认真筛选,保持其有效性;要保持编写蓝皮书的连续性,因为蓝皮书只有等到三年、五年、十年之后,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社科文献出版社将与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密切合作,努力做好蓝皮书后期的出版、宣传、推广及发行工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所长于冰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相关情况,他认为蓝皮书是在学术基础上的政策研究,以政策的建树为主要的定位。它首先是有一定的战略和综合性;第二是要有时政性,还要有前瞻性。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坚持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同时,找准政策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打造运河文化品牌,努力做到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为公共服务。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应用理论室主任张清华在发言中提到,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主要服务于行政决策,平时是以区域划地名为主要的一个工作对象。2012年,地名研究所曾经就运河地名研究,与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开展过相关合作,以后还将就相关课题与运河学研究院进行深度合作。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遗产处副处长邵军在发言中提到,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十几个部委参加,正在编制《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下一步我们也是希望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能够跟政府机构,或者是规划编制的具体部门保持沟通,交流合作,将自身的学术成果运用和服务于大运河文化带规划的编制。

冬冰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所提意见表示了感谢,并对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蓝皮书的编写除了原创性和连续性之外,还要突出它的前沿性,要紧贴时事,找准政策定位;在内容方面,也要不断地完善和拓展,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要有全局性和全球性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大运河和我国境内的各条运河;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加大资源整合,完善工作保障机制,让古老而悠久的大运河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