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院丁延峰教授、胡梦飞副教授申报的《大运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意义研究》和《打造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研究》获批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
京杭大运河全长3200多公里,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各民族在大运河区域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自春秋战国以来,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各族文化交流互鉴、汇聚融合的便捷通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运河沿线区域增添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丁延峰教授的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探究民族融合与大运河的关系,梳理民族流动、交融对中国大运河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为弘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推动中国民族事业发展,提供意见建议和智力支撑。
2023年2月6日,聊城市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暨作风建设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李长萍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聊城要牢牢把握“两个定位”,即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打造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两个定位”的提出,对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胡梦飞老师的课题以“排放现状—空间格局—未来需求—中和潜力”为主线,阐释聊城市碳排放变化规律与关键机理,构建聊城市减排增汇潜力仿真模型,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Kaya恒等式评估产业结构调整和碳排放管理制度对聊城市地域产业排放、居民消费排放以及对经济的影响。研究的开展不仅是现有碳排放研究工作的重要补充,对于当前双碳研究亦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