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版重点刊发了《东昌府木版年画:运河之畔的艺术瑰宝》这篇报道。该文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张杰和第四批羡林学者青年计划培育对象、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胡梦飞。
东昌府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鲁西平原,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因得运河舟楫之利,所以百业兴隆,商贾云集,素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美誉。得益于运河沟通南北,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聊城运河沿岸地区交汇融合,造就了当地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兼收并蓄的特点。东昌府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南北两地的优秀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除此之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府木版年画被视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东昌府木版年画:运河之畔的艺术瑰宝》一文着重阐述了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历史源流及其与运河文化的关系,并围绕年画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技法,深入探讨了运河在南北民俗文化交融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展现东昌府木版年画研究潜力和多维价值的同时,为新时代运河区域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胡梦飞,1985年11月生,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现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运河文化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入选第四批羡林学者青年计划培育对象。近年来,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市厅级课题10余项,出版《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研究》《山东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等著作10余部,在《历史教学问题》《江苏社会科学》《中国道教》《档案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文化与旅游优秀成果奖2项,聊城大学及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
附:《东昌府木版年画:运河之畔的艺术瑰宝》(《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1日第2版)
东昌府木版年画:运河之畔的艺术瑰宝
张杰、胡梦飞
“江南桃花坞,直隶杨柳青,东潍西聊在山东”“年画来路不用问,北到东昌府,南到朱仙镇。”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春节期间,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又热闹了起来,人们纷纷来到这里选购年画。
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承载着中国人千百年来最重要的习俗与文化。当家家户户都贴上花花绿绿的年画时,就代表着马上要过年了。
运河文化造就古老技艺
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聊城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东昌府舟楫如云、帆樯蔽日、商贾云集、商铺林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被誉为“江北一都会”。
在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士闪看来,因运河而兴的种种行业,以及众多运河群体之间长期的往来互动,使得沿运地区的文化标识特别鲜明,形成了有别于一般陆居生活的地方传统与文化认同。运河地区口头传统中呈现出的许多特征,如开放性与凝聚性、流动性与稳定性、多样性与一体性的对立统一,正是运河社会文化的整体性特征。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生产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随着近代铁路的兴修,东昌府南北交通动脉的地位逐渐消失,昔日繁华的商业都会落寞为封闭落后的鲁西北小城。但恰恰是这种封闭的文化地理环境,使得东昌府木版年画得以深藏于民间,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艺术特色,保留了其他年画所不具备的文化信息。2008年6月,东昌府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题材内容蕴含丰富元素
运河区域的年画题材体现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和运河沿线文化的交融互动,主要包括门神类、神像类、喜庆吉祥类、神话传说类、历史人物类等,以此表达福、禄、寿、喜、财等吉祥寓意,东昌府木版年画亦是如此。其表现内容非常丰富,有《庆顶珠》《天河配》这类表现民间故事、戏曲故事、小说故事的年画;也有以儿童题材“胖娃娃”为主的年画,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儿童,有的抱鱼、逗猫、采莲,有的捧花、扑蝶,形象生动,饱满甜润,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但更多的还是吉祥喜庆主题的年画,如《福寿三多》《双喜临门》《招财进宝》《连年有余》等,其设计、刷色富丽堂皇,红火吉利,展现着迎春纳福的心理。这些年画的题材和内容与杨柳青、桃花坞等运河沿线地区的年画存在诸多相似和共同之处,反映了运河区域社会的风俗民情,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理想。这些元素的存在,使得东昌府木版年画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在张士闪看来,只有基于对各个运河段区域社会文化的充分研究,才能理解运河文化如何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质,理解运河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本土传承与外来移植的化合表现,农业文明、游牧文明与商业文明之间的交汇互补,齐鲁、吴越、燕赵、秦晋、吴越、荆楚等区域文化系统的杂糅会通,国家政治、知识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互动嵌套等。
艺术技法融汇南北特色
在运河文化的滋养下,运河区域的年画风格都带有一定的共性,如线条粗犷有力、色彩鲜艳明亮、造型夸张雄威、构图紧凑饱满等。但由于社会文化的不同,各地的木版年画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东昌府木版年画在吸收南北年画之长的同时,也形成自己的显著特色。“满”“全”是东昌府木版年画构图的最大特点,人们将自己所能想到的和主题有关的形象全部表现出来,空余还添加着一些象征吉祥、平安等的事物。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基本颜色有水红、黄、绿、青、紫五种,鲜艳明快的色彩跃然纸上,营造出一种喜庆、欢快的气氛。年画艺人在创作年画时,通常会采用夸张的手法,尤其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这些人物形象在设计上一般都头大身小,夸大人物眉眼之间的比例。在衣服和花纹的处理上,通常概括成块面,不注重细节的表现,与刻画细致的人物头部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淳厚质朴的气质,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东昌府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南北两地的优秀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年画的内容、构图、色彩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南北文化交融的痕迹。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年画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南北民俗文化交流的独特视角。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东昌府木版年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运河文化的历史记忆,也是活态呈现的民间艺术结晶。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一文化遗产,通过有效的保护和创新性的传承,让东昌府木版年画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