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飞、甄思辰: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集文化宣传、主题教育、大众服务、观光游览、休闲娱乐以及科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对于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尽管在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和建设路径方面各方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考量但是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功能方面学者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其主要是为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兼具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休闲、科学研究的功能同时还以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为服务对象。除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保护性开发大运河文化遗产与区域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是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既有利于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的综合价值也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的同时探讨影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希冀为运河沿线地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大运河山东段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部区域是运河贯通南北的重要河段沿线地区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具备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山东省十分重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统筹考虑运河沿线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公园项目建设和管理体制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国家文化公园概况与建设进展

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2020年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提出了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定位、指导思想及重点任务。现阶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已经在山东省大运河沿线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些重点工程也已初见成效。2020年台儿庄编制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策划案并积极进行建设。2021年7月临清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游客接待中心建设项目成功启动。2021年11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大会于台儿庄召开为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机制建设

为了统筹大运河文旅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2020年1月山东省成立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山东段)建设推进组统筹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运河沿线5个城市分别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和任务落实的直接责任。此外山东省还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了工作决策参谋和政策咨询机制。2021年8月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编制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德州、聊城、济宁、枣庄等运河沿线城市亦先后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方案。自此国家、省、市三级管理体系便初步形成。

社会参与方面山东省积极调动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工作鼓励政企合作。如山东省旅游工程设计院、新加坡尧泰汉海文旅集团等社会力量都参与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了社会资本的力量。山东省根据《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培养了一批主要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活动宣传的志愿者以此提高社会参与度。

宣传推广方面山东省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宣传推广努力提高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7月山东省举办了以“千年运河·齐鲁华章”为主题的文旅融合集中宣传活动全面展示了山东省大运河沿线城市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成果并组织开展了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媒体采风活动吸引媒体记者赴山东省大运河沿线地区进行深入采访报道提升新闻媒体对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注度。

二、制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山东省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顶层规划设计、管理机制探索和具体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山东省运河沿线地区主要由各地市的文化和旅游局具体负责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建设。最初文化局和旅游局是两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如今合并为一个管理机构但是二者在管理和职能上仍旧存在隔阂。例如文化科室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对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创新促进文化事业及文旅产业的发展市场需求这一要点容易被忽略旅游科室的工作重点是文旅产品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开发和建设同时对市场进行调控文化价值容易被忽略。部门内部如果不能形成高效的沟通与配合文旅融合就难以实现纵深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因此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及长效发展的难点在于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打破行政和管理上的壁垒明确各方权责以保障各个部门的职能能够有效地履行。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大功夫明确发展规划和工作程序提升工作效率使得“文化+旅游”协调联动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二)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作为新兴绿色产业文旅产业虽然在壮大产业发展及带动经济增长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力量但同时它也有着前期耗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目前政府投入和发行债券是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融资渠道较为狭窄。虽然部分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园项目建设中但相较于江苏、浙江等省依然具有较大差距多由政府及国有文旅企业唱“独角戏”。

(三)亮点挖掘力度不够

虽然山东省运河沿线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挖掘不够深入等原因其特色和魅力未能充分展现导致定位不清晰项目建设雷同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旅游项目往往只是简单的观光游览停留在视觉体验上各景点之间未形成有机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未能深挖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能力较弱在设计和管理上修缮维护为主缺乏创新性运河文化的独特内涵和价值未能得到深刻阐发。

(四)配套设施有待提升

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活动的承载者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与其他旅游业发展迅速的省市相比山东省运河沿线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综合旅游交通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专门交通路线住宿、文化娱乐的相关设施条件有待提升医疗救助等配备亦不到位。其次综合性的游客集散中心数量较少咨询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很大不足。最后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五)展示手段不够丰富

文化展示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文化的核心价值及精神内涵正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展示手段得以彰显。对于文化遗产的展示来说最简单的展示方式是将其自然、原始的状态展现出来但若是想要让其“活”起来需要挖掘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内涵对其价值内核进行提炼在此基础上创新文化遗产的展示手段使得公众能够不自觉地为展示场景和氛围所吸引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在文旅资源的数字化展示上下了大功夫但是由于地域、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大运河山东段多样化的文化旅游资源并未充分展示出来配套的展示平台和文化载体建设也较为落后。运河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大多为静态化的实景展示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展示展示过程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游客不能真正感受到运河文化的魅力。

(六)产业融合有待加强

产业融合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不断交叉渗透最终实现融合或者形成新的产业。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和许多产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现阶段山东省运河沿线城市的旅游业模式较为单一未能形成成熟的旅游产业链未能与文化、体育以及农业等产业实现高度融合、协同发展。除台儿庄古城等部分项目在文化特色、规模、经营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带动作用外其他文旅项目大多处于静态展示或在建提升状态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文旅项目中文化类比重大产品供给不全面层次较低特别是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类项目还不具备影响力。康养、教育、农业、工业、水利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程度不高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尚未有效建立。

(七)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人才是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因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对多元文化进行挖掘呈现文旅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研究、管理人才队伍。然而目前山东省运河沿线各地文旅人才队伍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经营管理人员大多不具备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专业知识基层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文旅产业高层次人才匮乏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文旅产业纵深发展。加之人才引进渠道难以拓宽、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机制难以保障、福利待遇不高以及人才发展环境不佳等文旅产业出现了“急需人才进不来紧缺人才有缺口现有人才不够用引进人才留不住”的状况文旅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短缺阻碍了文旅融合发展。

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策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以及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要求山东省采取了推动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不仅有利于推动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对于增强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提高山东运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促进运河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一)创新管理理念完善体制机制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公园的新发展形式其管理体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公园管理的效率和效能。针对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进一步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运营体制机制为其发展创新提供保障推动文化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等多权分离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二是坚持保护第一做好保护和整治修缮工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每一项方案都确保切实有效。相关部门在摸底调查和考证的基础上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力争将大运河文化旅游项目做成精品项目、民心工程。三是设立专门负责大运河旅游保护与开发工作的部门。大运河沿线各市应安排专门机构运营管理核心展示园承担相应的管控保护、建设运营、主题展示等功能。地方可对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和文旅融合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打造整体性空间布局。四是正确处理好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等原则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同时实现文旅发展红利共享。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资金保障制度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产业落地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应以完善的投融资机制为保障。针对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资金短缺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更大范围内争取国家在财政、土地等方面的支持采取部省联动方式加强项目衔接、对接深化项目立项改革推动更多项目进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数据库二是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严格管控资金来源明确资金类型配比同时确定社会资本的可入范围吸引更多社会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三是借助社会组织的沟通功能在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指导下促成政府以及社会资本间的合作。

(三)提炼特色文化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打造和培育大运河文旅品牌能够为大运河沿线城市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借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做好大运河沿线文旅品牌的孵化研究不仅可以加速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提升大众认同感还将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其中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文化动态传承、繁荣文艺创作、促进文化品牌传播的重要抓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容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源层、创意(作品)层更要推动其向大众消费转化打造“文化产品层”和“文化产业层”让文化符号化、产品化给参观旅行者提供可触摸、可感知、可消费的现场体验。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进一步做好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充分了解其历史的前提下对古大运河景观及古街区进行保护尽可能还原其历史风貌。二是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特色通过查阅古籍等相关记载提炼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大运河文化相关产业如大运河酒文化、大运河名楼文化等。三是结合地方特色及文化历史打造演绎历史的特色场景再现历史中的运河生活与风俗如临清古街巷的特色场景及生活、济宁太白楼饮酒作诗之盛况等打造“运河味道”“运河印象”体验游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古运河文化魅力。四是利用沿运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将遗产元素融入纪念品的开发与制作中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

(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古民居、鳌头矶等文物景区建设完善游客中心、标识导览系统、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二是提升大运河文化核心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是决定景区能够长远发展的关键。三是依托当地文旅资源禀赋营造融合文化创意与旅游创新的良好环境制定文旅创新的激励政策激发文旅工作者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四是串联起大运河沿岸的景点打造多样的大运河文化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路线选择。五是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智慧化管理水平利用人工智能监测和巡护设备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及管理进行及时分析。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展示利用手段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不仅需要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的价值还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对大运河文化公园特有的价值内核进行展示。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利用线上旅游App等新媒体平台使游客能够切实感受到大运河文化魅力实现大运河文化融入现实生活的旅游形式新跨越。二是完善智慧文旅架构体系和规划建设在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点、文旅小镇和博物馆等建设中引入数字技术实施重大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不断改进服务和体验提升游客满意度。三是利用VR、AR等数字科技不断丰富和拓展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手段为游客营造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沉浸式体验。四是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手段为非遗文创产品提供更多的展演、展示、展销平台。总的来说今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实施活态展示的目标方向是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真实性且体验感强的公共文化场景。需要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与手段进行活态展示还要根据特定的文化遗产及其背景进行分析与设计。

(六)打造精品文旅项目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一是在已有文旅融合新业态进一步提质增效的同时策划运河文化游、黄河故道游、工业博览游、乡村生态游、康养休闲游、红色文化游等精品文旅项目促进文旅产业多元发展。二是扎实推进临清中洲古城、临清鳌头矶、运河钞关环境整治舍利塔环境改造提升中华水上古城景区、阳谷运河古镇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标志性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切实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高层次、高水平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亮点工程。三是打造大运河公共活动空间满足游客观光、体验、健身等多种不同需求。四是通过文化挖掘和包装设计打造更多特色文旅品牌如政企合作品牌、景区文创品牌、经典剧目品牌等形成多层次、复合型的文旅融合品牌体系。

(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在跨界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下文旅行业急需高素质的复合型文旅人才。目前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导游、酒店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规划策划咨询、设计开发创意、文旅项目运营与营销、旅游策划与会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旅游服务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深化改革传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晰旅游管理类专业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融合为目标在教育中有效融入创意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动大运河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将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未来优先发展的方向。此外在旅游淡季大运河沿线地区相关部门可以对文旅从业者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及业务能力促进大运河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大运河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呈现国家形象的文化资源。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化空间其核心与关键便是对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创造及活态化展示。文化旅游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标的总抓手也是保护、传承与利用文化资源以及文旅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大运河沿线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可以为大运河文化旅游注入体制机制上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大运河沿线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作为京杭大运河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山东段是元、明、清统治者高度重视的运河河段之一。大运河山东段沿线文化资源丰富具备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良好条件。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地区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传承了大运河的文化基因与内核是当地宝贵的文化财富。文旅融合发展是国家关于大运河保护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地区推进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于弘扬和传承大运河文化、促进大运河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聚焦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山东省要在保持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文化为引领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式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来源:《常州工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

作者简介:胡梦飞(1985—),男,山东临沂人,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河文化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甄思辰(2000—),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和运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