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飞、仇嘉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策略

摘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不仅对传承中华悠久历史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方面也起着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沿运各地在大运河国家公园规划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特色挖掘不够深入、配套设施有待提升、展示手段不够丰富、产业融合有待加强等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沿运各地和相关部门应完善体制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深入提炼特色文化,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丰富展示利用手段,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在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同时,实现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具有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不仅对传承中华悠久历史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方面也起着示范引领作用。《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都提出要通过文旅融合等方式,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其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明确了六项重点任务和五类重点工程,而六项重点任务中的第五项就是“促进文旅融合带动”,五重点工程的其中一项就是“文旅融合工程”。此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要围绕四类主体功能区展开,其中就包括“文旅融合区”。20209月颁布的《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也提出,从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布局实施文旅融合项目两大维度,合力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程。

虽然对于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和建设路径仍具有争议,但学者们基本一致认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遗产,同时还兼具着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休闲、科学研究等功能,服务于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将其与区域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是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的综合价值;另一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创新指导意义。本报告在分析当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的同时,探讨影响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文旅融合发展策略和措施,以为沿运地区公园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对于促进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动沿运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及沿运省、市高度重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公园顶层设计、具体项目建设与管理机制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

(一)政策规划方面

20218,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为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和理论遵循。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这一主题,沿运各地编制了众多有关公园建设的政策文件和规划方案(详见表1)。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重视程度、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在政策规划的贯彻落实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当前国家文化公园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诸如《国家文化公园法》之类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使得现有法律法规在实际管理应用中仍存在局限性。

 

表1 沿运地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一览表

发布时间

省、市名称

文件名称

主要内容

202110

北京市

《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规划》提出,集中推出一批标志性项目,打造具有首都标准、北京特色、时代气象的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20218

天津市

《天津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天津段)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和建设内容。

2020

河北省

《河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规划》明确了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20227

山东省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

《规划》提出构建“一条文化主轴、四类功能区、五大特色片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总体功能布局。

202112

济宁市

《济宁大运河文化公园带总体规划》

《规划》围绕“运河之都”城市品牌,紧抓遗产管控、文化活化、品牌构建、科技赋能、融合发展、区域协同等六大战略,构建“一心引领、两极拉动、四段共建、五系统共融”空间格局。

2020

江苏省

《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规划》首次界定了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总结提出“园、带、点”三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形态以及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功能分区。

20221

浙江省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保护规划》

《规划》提出按照“河为线、城(园)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布局思路,以文化为引领,构建“一廊、两片、四区、多线”的空间格局。

20224

浙江省

《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

《工作要点》围绕持续健全工作体系、强化多元投入机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生态空间保护、提升绿色航运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开展宣传教育推广这七个方面,提出58项具体任务。

20224

杭州市

《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

《规划》提出,依托十一条骨架河道,形成“山水群落、河岸双带、核心十园、特色百景”的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结构。

20216

河南省

《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根据《规划》,河南将打造沿通济渠古都发展轴和沿永济渠古城发展轴,建设通济渠洛阳片区、郑州片区、开封片区、商丘片区和永济渠焦新片区、安鹤片区、濮阳片区。

20223

郑州市

《郑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分别在郑州城区段、巩义段、荥阳段、中牟段4个区段建设86个项目,总投资约964.9亿元。

20222

安徽省

《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规划》内容包括总则、功能布局、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重点工程、组织实施等方面。

20217

宿州市

《宿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先行段)规划》

《规划》提出,重点建设三线织锦四段风韵运河八景。

 

(二)项目建设方面

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与传统利用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都离不开具体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文化战略和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很多地方也将其视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近年来,在国家和沿运各地的共同努力下,公园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27月,《通州区2022年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任务清单》正式对外发布,提出了全面推进大运河创建5A级景区以及建设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和张家湾古镇等重点任务。20214月,天津市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方案审议通过。该项目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古镇,总投资52亿元。20228月,(元宝岛)一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河北沿运各地市也在积极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计划建设沧州、邯郸、雄安新区等4个国家级核心展示园,打造胜芳古镇、吴桥杂技等9个省级核心展示园。山东沿运各地市也纷纷开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临清市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于20217月启动了游客接待中心项目的建设,并预计于2023年全部建成。济宁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项目即将完工,2023年底前将向济宁市民开放。

由于最早开始试点,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直走在沿运各省、市前列。首批规划建设25条集中展示带、22个核心展示园和148个特色展示点,现在各项工程正在苏州、徐州、镇江、淮安、扬州等地如火如荼地展开。20216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浙江沿线各地和省级各有关部门积极规划与建设相关项目,其中以杭州成效最为显著。2020年年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项目群集中开工,其中典型工程如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小河公园两大标志性项目,于2022年全面建成;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将于杭州亚运会前完成公共区域建成开放,2023年全面建成运营;大运河博物院计划2024年试运营。2021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启动,其中的大运河科技城,是融合科技和文化的一次新探索。

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各项建设工作也在快速推进。洛阳市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项目,其东区已于20214月具备局部开放条件。2022518日,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开馆。郑州市也基本完成文化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并于202110月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进行施工招标。安徽省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已于20212月完成了招标工作,并被纳入安徽省第二批512”旅游重点项目推荐名单。20216月,总投资5.7亿元的“国家文化公园一柳孜运河遗址区建设”项目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并进入实施阶段。

(三)管理机制方面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文化工程,管理机制的构建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沿运省(直辖市)、市(区)两级政府均设立了负责公园建设与管理的临时性机构,国家、省、市三级垂直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阶段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现有的公园管理机构主要以临时性机构为主,缺乏稳定的、专职的管理机构,导致权责不分、管理不畅、效率不高。由于国家和省级层面尚未成立专门的公园管理机构,导致各地公园建设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公园建成后,如何进行管理和运营,收入分配,亦没有统一和明确的规定。虽然国家和省级层面设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但各地市、各部门统筹协调力度依然不够,这就导致很多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表2 沿运地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机制概况

省、市名称

省(直辖市)级层面

市级层面

北京市

成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项工作组

各区成立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小组,助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工作。

天津市

设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

西青区和武清区业分别成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领导小组,负责推动具体项目的建设。

河北省

成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沿线51区均设立了国家文化公园市级领导小组及相应机构。

山东省

成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

沿线5地市均设立了国家文化公园市级领导小组及相应机构。

江苏省

成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沿线8地市成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浙江省

成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

沿线5地市均设立了国家文化公园市级领导小组及相应机构。

河南省

成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领导小组。

沿运各地市以“文旅局局长+1个专班”的形式推进大运河的保护建设工作。

安徽省

成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淮北、宿州二市均成立了淮北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制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因素

虽然沿运各地在大运河国家公园顶层规划设计、管理机制探索和具体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沿运地区主要由当地的文化和旅游局来具体负责公园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文化和旅游原本是两个并列的部门,如今合二为一。然而行政上的融合并没有突破管理和职能上的壁垒,部门内部仍然存在着沟通不足的问题,没有实现实质上的融合。不同科室侧重不同方向,文化科室从文化传承保护和文化创造的角度出发,对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但是却没有充分顾及市场需求;而旅游科室则更多的是从市场衔接角度出发,考虑文旅产品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开发和建设,以及市场的运营和管理,而对文化价值的把握和阐释不足。内部职能部门沟通配合不畅,往往会影响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纵深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想要真正促进公园文旅融合发展,就必须打破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壁垒,统筹好内设部门职能,明确各方面的权责,确保职能履行到位,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理清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充分释放“文化+旅游”协调联动的作用。

(二)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文旅产业虽然是能够带动产业壮大和经济增长的绿色新兴产业,但同时也是前期耗资大、投入回报周期长的产业。目前,政府投入和发行债券是沿运各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融资渠道较为狭窄。虽然当前有部分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园项目建设中,但与公园实际资金需求依然具有较大差距,更多的还是政府及国有文旅企业在唱“独角戏”。如何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是沿运地区相关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亮点挖掘力度不够

特色是象征,是魅力突出特色,方能别具一格。虽然部分沿运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挖掘不够深入等原因,未能充分展现当地运河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导致发展定位不清晰,项目建设雷同,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旅游项目往往只是简单的观光游览,停留在视觉体验上,未形成各景点之间的有机联系;未能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能力较弱;在设计和管理上大多以修缮维护为主,缺乏创新性,未能深刻阐发运河文化的独特内涵和价值。

(四)配套设施有待提升。

旅游基础设施是直接为旅游者服务,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和基础支撑性的各项设施的总称。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活动的承载体,是旅游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些物质基础,旅游便无从谈起。当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差异,沿运各地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极不平衡。部门地市与旅游相关的交通、住宿、文化娱乐、体育疗养设施还不够完善,在咨询体系建设、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和智慧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也很滞后,影响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功能的发挥。

(五)展示手段不够丰富。

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文化展示,丰富多样的文化展示手段能够更好地为人们阐释国家文化公园所要彰显的价值内核及其精神品质。只有在深入挖掘、提炼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上,创新遗产展示手段,才能使公众能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所展示的场景与氛围之中,从而实现教育公众的目的。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在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展示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地域、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部分沿运地市旅游资源的展示手段仍然较为单一,缺乏与之配套的展示平台和文化载体。相关遗产多以静态展示为主,缺乏数字牵引和创新驱动,未能突出参与性、体验性和娱乐互动性,数字化展示和传播体系仍有待加强。

(六)产业融合有待加强。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与许多产业相互关联,这就决定了旅游业不可能游离或独立于其他产业之外。目前,沿运各地市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产业或行业的联系互动融合较少,旅游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产业链普遍较短。除部分项目在文化特色、规模、经营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带动作用外,其他文旅项目大多处于静态展示或在建提升状态,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在沿运各地开展的文化旅游项目中,文化类项目占多数,产品供给不全面,层次较低,特别是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类项目还不具备影响力;康养、教育、农业、工业、水利等产业与旅游融合程度不高,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尚未有效建立。

 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推动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提高运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沿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一)创新管理理念,完善体制机制。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公园的新发展形式,其管理体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的效率和效能。针对沿运各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进行探索创新,推动文化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等多权分离,通过市场化方式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二是坚持保护第一,做好保护和整治修缮工作。力争将运河文化旅游项目做成精品项目、民心工程。三是沿运各地应安排专门机构和人员对核心展示园进行管理和维护,全面承担公园的管控保护、建设运营、主题展示等工作。鼓励地方对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和文旅融合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打造整体性空间布局。四是正确处理好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等原则,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同时,共享文旅发展红利。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资金保障制度。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产业落地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而沿运各地市公园建设普遍面临资金短缺这一难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更大范围内争取国家在财政、金融、土地、投资等多方面上的支持,采取部省联动方式加强项目衔接、对接,深化项目立项改革的亮点,推动更多项目进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数据库;二是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加强资金来源管理,明确资金类型配比和社会资本可进入范围,广泛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投资和开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三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原则,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四是通过多样化手段的组合使用,对参与公园建设的相关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让利。

(三)深入提炼特色文化,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大运河文旅品牌是否能为运河沿线城市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需要打造和培育出好的品牌、认真做好品牌孵化工作。借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做好运河沿线文旅品牌的孵化研究,不仅可以加速运河文化的传播,提升大众认同感,还将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在这其中,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文化动态传承、繁荣文艺创作、促进文化品牌传播的重要抓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容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源层、创意(作品层,更要推动其向大众消费转化,打造“文化产品层”和“文化产业层”,即文化意义的符号化、产品化,借此文化可实现可感知的产品生产或服务,令旅游者在追寻现场体验中可触摸、可感知、可消费。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加强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着重保护和还原古运河景观和古街区风貌,使其成为沿运城市的文化新地标,让人们直观地感受运河文化。二是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推出文艺精品力作,大力发展运河文化相关产业。三是结合临清、聊城、济宁、扬州、苏州等古城街巷特色,实施主题酒店民宿、地方戏曲表演场馆、美食街区建设,发展“运河味道”“运河印象”体验游。四是促进沿运地区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深度开发相关文化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

(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高效、优质的管理服务水平是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针对沿运部分地区配套服务设施和管理服务水平相对落后这一现实情况,相关部门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景区提升,完善游客中心、标识导览系统、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建立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二是提升运河文化核心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是决定景区能否取得长远发展的关键。三是依托当地文旅资源禀赋,营造文化创意与旅游创新互相融合的良好环境,制定文旅创新的激励政策,激发文旅工作者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展示利用手段。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将文化价值的提炼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努力用多种多样、简繁配合的方式展现大运河文化公园特有的价值内核。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争取媒介支持,使大运河文化在合理利用媒介传播的同时,发挥媒介的传播效能和整合优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网络层次中,为大运河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效果上提供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可能,形成传播张力。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利用好线上旅游App等新媒体平台,使游客的体验不再是走马观花的一日游,而是能够切实感受到运河文化魅力的深度游、沉浸游。二是完善智慧文旅架构体系和规划建设,在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点、文旅小镇和博物馆等的建设中引入数字技术,实施重大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不断改进服务和体验,提升游客满意度。三是利用VRAR等数字科技,不断丰富和拓展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手段,为游客创造强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沉浸式体验。四是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手段,为非遗文创产品提供更多的展演、展示、展销平台。总的来说,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互动的基础上深度融合,打造真实性且体验感强的公共文化场景,是今后国家文化公园实施活态展示的目标和方向。

(六)打造精品文旅项目,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针对沿运部分地区文旅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这一现实,相关部门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推进已有文旅融合新业态进一步提质、增效的同时,策划一批运河文化游、黄河故道游、工业博览游、乡村生态游、康养休闲游、红色文化游等精品文旅项目,促进文旅产业多元发展。二是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主动做好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标志性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切实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亮点工程。三是通过文化挖掘和包装设计,倾力打造更多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多层次、复合型的文旅融合品牌体系。

 结语

大运河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呈现国家形象的文化资源。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在文化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也是国家重点开展的文化工程,对于促进大运河文化的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家文化公园要有高质量的文化内容生产,其核心和关键是文化遗产的创意活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国家关于大运河保护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沿运各地推进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大运河沿线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借此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从而为运河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体制机制上的活力和动力。聚焦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这一重要课题,沿运各地要在保留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文化为引领,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通过项目引领,不断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创新管理和运营机制,促进运河文化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成果惠及沿岸民众。

    参考文献

王健,王明德,孙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吴丽云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管理与利用》,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文库,中国旅游出版社,2022

秦宗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建设的五个维度》,《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王秀伟:《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水平测度与发展态势分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周宇:《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宣传的强化路径探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3期。

梅耀林,姚秀利,刘小钊:《文化价值视角下的国家文化公园认知探析——基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实践的思考》,《现代城市研究》2021年第7期。

吴殿廷,刘锋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研究》,《中国软科学》2021年第12期。

胡梦飞:《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与策略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来源:吴欣主编《中国大运河蓝皮书(2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163-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