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王玉朋、吴欣、丁延峰编录的《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藏文献精品图录》一书由黄山书社出版。
自20世纪90年代起,聊城大学就开始中国大运河及区域社会史研究。2006年,获批省级科研平台“聊城大学运河文化研究基地”。2008年,聊城大学成立运河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正式成立,成为国内高校中成立最早的运河学科研实体机构。研究院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对运河文献文物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在李泉、吴欣、丁延峰、郑民德等教授的带领下,研究院科研人员足迹遍布运河沿线,搜集了大批隋唐以来的碑刻、家谱、契约、科仪书、村志等民间文献资料;还从运河区域旧书及古玩市场等,购得大量文献及文物。研究院还接收多批社会捐赠的各类文献,包括聊城傅氏家谱、钱氏家族文献等。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研究院已累计收藏文献文物4000余件。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藏文献精品图录》共收录研究院收藏的各类文献224件,包括“契约文书”“碑刻拓片”“家族谱牒”“古籍”“档案资料”等五部分。其中契约文书104件,包括清代以来的地契、典当契、土地证、房产证、分家单、遗书等,涵盖内容广泛,对于了解清代以来运河区域普通百姓日常经济生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碑刻拓片75件,包括墓志铭、河工水利碑、神庙信仰碑、匾额、捐资碑等。资料最早为唐武则天称帝时期的万岁通天二年(697),最晚至民国九年(1920),时间跨度1200余年。家族谱8部,涉及聊城钱氏家族、聊城傅氏家族、微山王氏家族等。其中傅氏家族族谱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详细介绍了这一涌现出清代首位状元傅以渐、江苏巡抚傅绳勋、著名学者傅斯年的聊城望族的传衍情况,文献价值颇高。古籍19种(含民国时期的典籍8种),包括黄河与运河治理、漕帮组织运作、运河区域社会生活等内容。档案资料18种,包括会议纪要手稿档案、内部资料等完整的第一手文献,内容涉及黄河、徒骇河等河道治理、农业开发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