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辚辚马萧萧,今天我们离开了茌平县来到了临清市的魏(家)湾镇。由于最近天气一直不是很好,路况太差,借用郭老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面包车开出了坦克的效果。不过我们四五个人一辆车没感到拥挤,这是挺不错的。
驱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三里铺村,该村名的来源与魏湾有关,在明清运河畅通的时候三里铺有个小饭铺,魏湾码头的工人都到这个小饭铺里吃饭,码头距离小饭铺有三里地的路程,所以就把小饭铺这个地方叫做三里铺了。三里铺有王、贾、周、丁、李、彭等姓氏,其中贾姓辈分最高。三里铺共有400余口人,不是个大村。
接着我们来到西魏,在西魏村我们采访到了两位殷姓老人,其中一个叫殷兆金。我们在殷老人家拍到了一部殷家家谱,据家谱记载殷家祖上是军户还有一座三元祠。殷老人告诉我们,魏家湾这个地方从前就很有名也比较重要,朝廷在魏家湾设有钞关,还有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的衙门,乾隆下江南也经过了此地。魏湾本有七十二座庙,有奶奶庙、三官庙、七圣庙、吕祖庙、、、每年的四月八日和十月八日魏湾都会有庙会。魏湾还有寺庙,其中河南堂的水南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还有一名法号觉云的和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拆了,觉云也就还俗了。觉云原名叫张金陵,现在还有后代生活在河南堂。魏湾还有很大的集市、盐店、包子铺。魏湾交通发达不仅有运河通过,还有南北的官道。由此可见,魏湾是运河边上一个重要的乡镇,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繁盛的香火,淋漓的店铺,来来往往的漕船,共同描绘出了繁华的魏湾。
我们在魏湾找到了七八通碑刻,石碑不是很清晰,我们就从村民家借了点面粉涂抹后拍了照。其中有一块残碑,四周都被破坏了,但是用行书写的字迹很漂亮,我们就做了拓片。我是第一次看见做拓片,刚开始看见师兄和老师又拿刷子又拿墨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过一套流程下来我已把拓片的步骤烂熟于心了。今天天公不作美,做拓片的时候还下了一小阵小雨,为了保护我们的“心肝宝贝”我们把两把雨伞都给拓片撑着。天不好拓片干的很慢,我们便在拓片旁边吃中午饭了,今天中午终于吃上方便面了,面还不错,不过勇哥没吃饱啊,他不早说,我的汤都没喝完。我们在出发前就已经备好了方便面,可是一直都没吃,所以再不吃就对不起方便面了。吃完了面,拓片也差不多干了,我们一起小心翼翼得把宣纸揭开了,效果还真不错。为了纪念这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性的首秀成功,我们还特意拍照留念一下。
紧接着,我们在魏湾又找到了一位90多岁叫魏继国的老人,老人给我们讲魏湾本叫青杨镇,明朝朱棣扫北(就是靖难之役,为何叫燕王扫北啊,我第一反应是朱元璋派朱棣去打北元)的时候在聊城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人口锐减,很多外地人迁到了青杨镇,当时魏姓人迁入的较多所以就借运河在这拐弯起名魏家湾。这真是多数的力量,当一个在数量和文化上占优群体遇上一个数量和文化不占优的群体的时候,后者往往被前者所同化。老人说文革的时候破四旧很厉害,堂堂七十二座庙一座也没剩下来,很多古迹、家谱都毁了,文革真是一场传统文化的浩劫!魏老还给我们讲他的祖上有位名字叫魏慧金的武举人。清末宋景诗起义时候本想从南到北到魏家湾劫略,幸好是魏举人通过私人关系并且送给宋景诗财物才使魏湾逃过一劫。魏举人的后代子孙在文革前曾经卖给康庄一座房子,房子里有块匾额是状元郎邓忠耀所写的“寿比南山”四个大字。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河南堂,在河南堂我们采访到了一位叫李继全的老人,他给我们讲述了河南堂这个村名的来历,河南堂曾经有一个几百年历史的水南寺,该地又在河的南边,所以起名叫河南堂。水南寺中本有碑刻,但现在却不知所踪,村民保护文物的意识相对较差。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东辛村,该村有900余人,东辛、东魏和西魏是一个大队。东辛这个村名是60年代起的,东辛是个杂姓村有20多个姓氏。我们采访到一位王老人,据他介绍他们王家是从江西景德镇迁过来的,祖上开药铺、行医。东辛穆家可能有家谱,但很可惜没找到。
今天学习了很多东西,尤其是拓片,但是也有烦恼,由于我的发音问题,我问路的时候村民总是听不懂,我有时候也听不懂村民讲的话,这真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其中在我询问纪孟林家住在哪里的时候,村民误听成了纪孟银了,恰巧该村中也有一个叫纪孟银的人,我们就悲催的找错了人。方言是地域文化重要的内容,虽然方言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流,我们也应该学习普通话,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完全放弃自己的方言,这其实和学习英语不应该学不好汉语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