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7-22
今天是京杭大运河聊城段考察的最后一天,有些兴奋,也有些失落。兴奋的是,劳累了接近一周,身体极度疲惫,想要好好的休息一下。失落的是因为考察结束了,再也没有那种激情,那种充实,那种贴近运河,探索历史,联系群众的机会了。很多事情,也许正在进行的时候,我们感受不到它们的意义,不明白它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但是一旦结束或者失去,那么所有的情感都会涌上我们的心头,有惋惜,有恋恋不舍,也有期待与渴望。
我们今天考察的第一个村庄是陈官营,该村共分东、南、北、中4个自然村,近4000口人,是附近最大的一个村庄。在陈官营中村,我们采访了64岁的程大爷,他说中村共800口人,人均土地为2亩,全村计1600余亩土地,主要种植玉米跟小麦,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很多。村中主要姓氏为卢、程、陈,其中程姓是从山西洪洞县搬迁过来的,卢姓则是从德州迁徙而来。以前村里有周武庙,供奉周文王与武王,卢姓也有家庙,但均毁于文革时期。程大爷讲到,现在南水北调工程与老运河重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老运河河底好,全部为红土,异常坚实,不容易淤塞与坍塌。以前的运河河道有30米宽,两里堤之间有50米宽,两外堤之间有近百米,中间有大量的河滩地。50年代的时候运河上还有船只,船上装着粮食,食盐,煤炭等货物,顺风时利用帆篷前行,逆风时则需要数名纤夫一起用力拉船。村中在明清时期有官窑,主要为封建王朝烧造宫廷用料,窑厂一直延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现在已经毫无踪迹了。关于村民的信仰,程大爷说,以前陈官营有一个大寺庙,远近闻名,是著名的古刹,传说寺中有一个大铜钟,有两三千斤重,上面布满了花纹与文字,非常精美,敲响钟的时候,声闻数十里。除此之外,寺中还有一个铜佛,是古代发洪水时冲过来的,有两米多高,数千斤重,大气浑朴,是完美的艺术精品,大钟与佛爷均毁于1958年。在程大爷的指引下,我们到了大寺,目前的寺庙是村中的善男信女捐资修建的,里面有一个外来的和尚,在大寺已经有10年了,寺庙有三间房,里面有5尊主要的佛像,中间为大的,两边各有两个小的,还有十八罗汉陪侍。据84岁的庙祝卢大爷介绍,大寺最早修建于汉代,中间历经战火,多有毁灭,目前的寺庙是1996年重修的,卢大爷从7岁开始信佛,已经有77年的历史了,目前信佛的百姓有183人,本村70多人。在卢大爷的带领下,我们去他家看卢姓族谱,卢大爷家真是太贫困了,房子一边坍塌了,下雨的时候肯定漏雨,两间小房子摇摇欲坠,家里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甚至连睡觉用的床都是用砖头垒的,听随行的大娘讲,卢大爷年轻的时候做过泥瓦匠,媳妇很早就去世了,只有一个女儿远嫁他乡,一个人孤苦伶仃,过的异常艰难,近年来腿脚又出了毛病,走路都有诸多不便。虽然生活困难,但是卢大爷的精神状态还不错,一直对我们很热情,还挽留我们吃午饭,真是让人尊敬的老人,希望老人家能够长命百岁,也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多照顾一下,让老人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与关怀。
我们的下一站是小王庄,但村中百姓却主要姓李,占全村人口的一半,兼有宋、孙、郑、高、史等姓,全村计500口人,人均土地仅1亩多,老运河距村大约1公里。63岁的王大爷介绍,从前运河上的大船有20到30米长,4到5米宽,多运输粮食与煤渣,常年只有半河槽水,很少有水源充盈的时候,那时运河是地上河,河堤几乎与地面齐平,河面上很少见到桥,只是在二十里堡有一座,百姓出行多以渡船为主。离开小王庄,我们又到了赵建庄,在路边我们采访了70岁的孙大爷,他说赵建庄有1300口人,人均土地1亩6,计2500余亩土地。50年代的时候,运河上还能走船,大船10几米,小船7,8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鲁西发生大水与霍乱,村中百姓很多去闯关东,甚至还有人去当杂牌兵,目的就是为了活命。王大爷还说,以前村里有药王庙与土地庙,其中药王庙解放前还有主持,里面有彩塑的泥胎,但47年的时候被拉倒了。
离开小王庄,我们又去了晁寨,开始我们都认为晁寨应该有姓晁的,甚至还幻想这是不是梁山泊好汉头领晁盖的故乡,但是事实却令我们失望了。采访61岁的程大爷得知,晁寨有1200口人,人均1亩多土地,有程、李、王、杨等姓,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最近因为连续三年洪涝,所以庄稼收成不好。该村从前有一座老庙,有400余年的历史,但40年前却消失了。在晁寨没有找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到了下一个村庄—西陶屯。西陶屯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有陶、张、李等姓,计1700多口人,人均土地面积1.1亩,养鸡的有几户,村中有窑厂。78岁的陶大爷告诉我们,68年以前卫运河是通船的,可以从临清到天津,当时临清为水旱码头,比聊城经济发达,船上装载着大米、竹子等货物。另外,陶屯上百年前叫陶家屯,后来演变为东西陶屯,最后简称为陶屯。在该村,我们拍了张家族谱,张家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甚至连王阳明都曾为其祖先墓地作序。在张姓族人指引下,我们在胡里庄找到了张家所说的探花墓,该墓的墓主为明成化进士一榜三名探花张天瑞,其墓为龟驮大碑,有接近3米高,碑帽上书“皇明谕祭”四个大字,碑前有石供桌一张,碑阳刻“维弘治十八年岁次乙丑,四月辛巳朔,十八日癸酉,皇帝遣山东布政使左参议(正四品)毛珵谕祭左春坊,左庶子口口,以敏捷之资,进膳之口,魁乡解遂第甲科,既入翰林,久居口口,修靡惟口,录入惟勤,与典文衡,或公校进侍,经幄尤善,敷陈岁月,屡更劳勋……”。据张家家谱与史料记载,张天瑞字文祥,号云坪,山东临清人,生于景泰二年(1451年),中成化丁酉科乡试第三名,成化十七年(1481年)又中殿试探花,先后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讲、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经筵讲官兼东宫讲读,著有《云坪集》4卷,《经筵讲义》1卷,《东宫讲章》1卷,《云坪遗诗》1卷。家谱同时记载,张天瑞的祖爷爷为张得禄,曾中榜眼,其世祖张大公,曾在元代封万户侯,因厌倦官场,后弃官归乡,由此看来,陶屯张家历史上就是名门大族,名人辈出,在周边十分罕见。
今天是运河考察的最后一天,主要踏访了陈官营、小王庄、赵建庄、晁寨、西曹屯、胡里庄等6个村庄,拍了5部家谱,1通碑刻,收获还算比较丰富,也算给考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考察虽然结束,但并不意味着结束,只是新的开始而已,真心期待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运河,去挖掘更多沉淀在历史深处的秘密。(郑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