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暑期,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组织本院学者和学生,对运河沿岸村落进行了新一轮的田野考察。这是继2011、2012年考察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田野考察。本次考察的目的有四,一是获取一手资料,为运河民间文献资料库的建立积累资料;二是让学者和学生回到历史现场,感受运河历史,为扎实的运河学研究提供历史空间和现场情境;三是调研和保护运河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运河闸坝工程、现存河道、民间艺术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并提出保护措施和意见。四是,进行口述和影音资料的录制和拍摄,访问运河老人,“留住”他们的记忆,同时对“后运河”时代的社会进程进行影像记录。 与大多数运河田野调查不同,我们“田野”的方法,是“地毯式”搜索,而非“线路式”的调研,也不是对某一个村做细致入微的“在地化”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将在研究者确定好研究的“点”之后展开)。所谓“地毯式搜索”,即是对运河沿岸五公里以内的所有村庄都进行调查。研究院的学者和学生共分为3—4组,每组每天徒步走3—4个村庄,搜集村庄中遗留的家谱、契约、碑刻等资料、调查运河遗迹和历史建筑、了解曾经的信仰和人们经济生活方式、访谈80岁以上的老人、录制相关的影像资料。对于参加者而言,完成以上这些工作,既需要忍受在烈日下行走的身体之痛,更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沟通的能力,甚至还需要有制作拓片的技术。因此,与其说研究院的精心组织、田野前的培训和明确的分工,是完成田野的前提,倒不如说学者和学生们的工作热情和治学精神,才是完成本次田野考察的保障。 经过初步整理和归类,本次田野可以量化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田野共走过93个自然村,搜集家谱53部,碑刻48通,契约10张,村志一部;采访60岁以上老人125人,拍摄影音资料54段,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家庙三座、保存相对完好的庙宇4座。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位于运河沿岸,具有运河研究的区位优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运河研究成果,奠定了在运河研究中的地位。利用优势,形成资料占有和研究深度上的拓展,是研究院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而进行田野调查,无疑是沿着这个方向前行的有益路径。
文字来源:聊城大学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