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达天衢”地,运河德州行

 

“九达天衢”地,运河德州行

 

 

郑民德

 

德州,位于山东省最北边的一个城市,与河北接壤,现在是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是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地的门户,地位非常重要。在明清时期,随着运河的畅通与漕运的通达,位于会通河与南运河交界之处的德州也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明朝初年,德州属军事要地,“靖难之役”时,明军与燕军曾在此地展开拉锯战,对位于德州北厂的水次仓展开激烈的争夺,正是由于长时间的兵燹,永乐初期德州人口非常稀少,只有德州与德州左二卫所军万余人,经济也不是很发达,只好从山西洪洞、山东登州与莱州等府迁徙人口以充实当地户数。永乐九年会通河疏浚后,明朝政府在德州重置水次仓,存储南省与河南、山东漕粮,并且由户部派遣司员管理,德州在政治地位上随之提高,经济与商业也因之而发达。明清两朝,德州水路有京杭大运河,陆路有入京大道,车马交驰,帆樯如林,人烟辐辏,货物山积,是运河边上的重要商贸城市与漕运码头,号称“九达天衢”。即使在清末国家官方漕运停止后,德州也并未与其他运河城市一样随之衰落,而是依然能够利用相对稳定的卫运河运输商货与其他物品,在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是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水环境的破坏,卫河上游修建了大量的闸、坝等工程,对水源进行拦截,同时气候的变化、环境的污染,使德州段运河日益失去生机与活力,成为了一条臭水沟,再也不能恢复当年那种兴盛与繁荣。

在德州运河考察期间,我们沿着运河大堤经过了夏津、武城、德城区的五十余村庄,对运河古河道、新河道、水利工程、村落分布、碑刻、族谱、民俗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搜集与整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来说,因1963年的洪水,德州沿运村庄多从运河老堤搬迁到新址,从前的庙宇与碑刻因难以移动,多数都淹没于运河底,所以在运河物质文化保存方面难以与聊城、济宁相比。在非物质文化方面,明清德州借卫行运,河流相对平缓,尽管有哨马营减河、四女寺水利枢纽、捷地减河等,但是在重要程度上无法与济宁南旺分水,临清、聊城、枣庄等闸河段工程遍布的程度相齐并论,但是正是由于德州段运河平缓的水环境因素,促生了大量纤夫的诞生,我们在沿运村庄考察的时候,几乎发现每一个村庄在清代与民国年间都有一定数量的纤夫,这在渡口驿、师堤、祝官屯等处尤为明显,他们整年在船上与运河沿岸劳作,创作了诸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仅号子就有船工号子、拉纤号子、过桥号子、打桩号子等,这些号子不但是基层社会百姓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且其表现形式也具有简洁、生动、实用的特征,是与大运河相伴生的艺术珍品。

除了水利工程、民风民俗等考察对象外,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德州沿运经济发展状况也是我考察的重点。因年代久远,加之年轻人对运河经济没有多少了解,所以我们只能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哪里获取信息,他们能够回忆起的内容也多为民国中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于清代与明代,只能说一些世代相传的片断。民国时,德州城市经济相对繁荣,卫运河可以直通德州与临清,依然有不少商人在德州城区设立店铺,从事一些杂货、棉花、布匹、当铺、饮食等生意,其中德州扒鸡行销南北与海内外,具有很大的知名度,而夏津、武城等县,则是著名的西瓜与蔬菜之乡,每年将生产的特产通过船只运到天津出售,再从天津运回大粪与豆饼等肥料以用于农作物生长,这样乡村与城市的互动,一方面使农产品能够利用便利的交通得到及时的出售,获得较高的价格与利润,另一方面也清洁了天津等城市的卫生,实现了经济的双向交流与共赢。至于村庄里的百姓,也具有一定的商业头脑,德州沿运很多村庄号称“馒头村”、“包子村”等,当时百姓从事某一项固定的职业,将这些产品卖给船上的人员,或到附近集市出售,甚至有一定资本的百姓还在运河边上开肉铺、杂货店等,赚取比单纯农业种植更高的利润。即便那些贫困的无产者或失去土地的人,他们也能够依靠运河谋生,可以拉纤或搬运货物,获得船主一定数量的薪水与食物,真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德州考察时,我们发现,德州的地域信仰与运河沿线其他城市既有一致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明清德州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山东省,但是运河却与河北沧州、衡水,天津同属南运河,所以在信仰方面既以齐鲁文化为主,同时也吸取了燕赵文化,是一种相互融合与杂糅的运河文化。在沿运村落中,清真寺庙分布比较多,另外也有一定数量的天主教,甚至修建了颇为壮观的教堂,这些宗教都是明清时期通过京杭大运河传播到德州的,至于农村中的二郎庙、城隍庙、三官庙、关帝庙、奶奶庙、大王庙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大王庙非其他地方的金龙四大王,而是清河、故城、夏津、武城等地自己的水神,属地域性神灵,这些信仰方面的特点也反映了德州运河文化的特色。

曾经的德州运河异常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积,贸易繁盛”,俨然一运河巨镇,这样的局面当然是与运河分不开,正是大运河的畅通,才带来了德州数百年的兴盛局面。清末运河断流后,德州“商埠开而京道改变,漕运停而南泊不来,水陆商务因之大减”,曾经连相对繁荣的沿运村落也呈现出一幅“一带荒坟围古寺,座中铁佛也生愁”的凄惨局面。如今德州虽依然为山东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但经济、商业与东部沿海城市差距仍然比较大,正是因为失去了大运河的滋养,现在的德州在地位上是无法与明清时期相齐并论的。如今大运河申遗正紧张有序的进行,山东省也有恢复运河水运的计划与打算,并且希望将德州、聊城、济宁、枣庄四座城市联为一线,组成运河旅游城市,其机会非常之好,但是我们在德州考察时发现,多数运河早已淤塞,有些新开挖的段落里面河水浑浊不堪,类似于烂泥沟,正是由于前些年的不重视与环境污染,才导致了大运河现在的困顿,如今乘着运河申遗的东风,加上政府的重视,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真心希望德州运河能够重新恢复生机,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