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考察之德州行
王亚鹏
在晚上九点接到去德州考察的通知的时候,我既感到十分的惊讶更感到高兴。我刚上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就有这样的机会去实地考察运河沿岸,这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于是匆忙收拾好东西。第二天早上6点半在东校老餐厅门口集合。在餐厅门口开了个简短的小会后,我们七人分成了两个小组:孙老师、郑老师和刘燕宁师姐一组,我和朱老师、周艳一组。随后我们就踏上了去德州的旅程。
我们第一天来到了德州市白马湖镇。首先村子是师堤村。据57岁的师大爷说,京杭大运河从白马湖镇师堤村入夏津县境,据史料记载:师姓最早迁于此处于黄河故道大堤之上,以姓氏命名师堤。全村298户,人口数量1098人,耕地面积2748余亩。村中有一个李进士碑,是为了纪念一位姓李的进士而建的。我们了解到师堤村是夏津小调的发源地,由该村老艺人孙老平创制。夏津小调又名琴曲,源于夏津与临清交界的白马湖镇师堤村一带,约有百余年的历史。由师堤村老艺人孙老平创制,后在流传中得以发展完善。小调曲种达60个,流传较广的有《平调》、《凤阳歌》、《大金丝》、《小金丝》等,在周围村庄影响很大。下午我们来到了刑庄。据曲长春书记介绍,刑庄大约有1600人左右,人们多种麦子和玉米,村中有刘家牌坊(贞洁牌坊),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村中竟然有一座天主教堂,村中大多数妇女都信仰耶稣,据说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这个状况令我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村中的妇女会在80年代开始信仰耶稣的呢?第一天的行程随着天色的渐暗而结束。这一天的安排紧凑而又充实,村民的朴实、善良与他们的热情好客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大概也是古老的大运河带给这里最好的礼物了。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饮马庄。关于村名的由来,村民们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是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在此停留;另一种说法是明朝燕王朱棣北征蒙古时明军曾在此饮马而得名。而在网上还流传着第三种说法:相传五代十国末期,各路藩王争战,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兵争战河北大名,路经此地,口渴难耐,正好行至饮马庄村西,见有水井,下马想取水解渴,因没有水桶水绳,情急之下,用力将井口一扳,砖井竟向西南倾斜,赵匡胤随即顺井坡下去喝了个痛快。然后,又把坐骑牵进去饮水。喝完水后,他又将井口用力扳回,但仍然保持一些倾斜。在附近干活的乡民目睹这一奇事,纷纷奔走相告,“神将饮马”的见闻从此传开。于是,此村遂被叫成了“饮马庄”。如今,此井被废弃填埋。村民曾因1966年邢台地震受到波及而被迫从村北迁来,解放前曾有一个大和尚庙后来在地震时拆毁。据村里的老人说,他年轻时也看到过运河上有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村中也有人曾经当过纤夫。后来我们来到了祝官屯,这个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处:一处是祝官屯枢纽节制闸,漳卫南运河祝官屯枢纽工程位于山东省武城县老城镇祝官屯村卫运河主河槽部位,是卫运河蓄泄兼筹、综合利用的大型重要控制枢纽。工程自1977年建成以来,在防洪、排涝及农业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处是“姑嫂坟”:据了解,“姑嫂坟”的故事发生在明万历年间。当时,祝官屯有一陈姓人家,青年陈立河娶村南孙氏姑娘孙淑姬为妻,家中有父母双亲和小妹媛媛。陈立河婚后不久即遭官府抓丁,离家外出当兵参战,留下新婚妻子孙淑姬在家侍奉公婆照顾小妹。陈立河一走几年,杳无音信,后来传说他已战死,永远回不来了。妻子孙淑姬强忍悲痛挑起了一家的重担。她断然拒绝别人劝其改嫁的好意,继续在公婆跟前尽孝,直到送双老入土为安。小姑媛媛见嫂嫂如此重情行孝,便也矢志不嫁,决心终生与寡嫂相依为命,共度艰难。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恶徒持刀闯进陈家,欲行不轨。孙淑姬拼命反抗与贼厮打,恶贼恼羞成怒,举刀砍死了陈家孝妇。搏斗声惊醒了小姑媛媛,她手持剪刀一跃而出,见嫂嫂被杀,一边惊呼,一边挥刀向歹徒刺去。恶贼见状胆怯,仓皇而逃。媛媛抱起嫂嫂尸体,嚎啕大哭,痛不欲生,毅然将剪刀刺进了自己的胸口,随寡嫂赴义而去。好心的乡亲们含泪将两位烈女合葬一处,建了座“姑嫂坟”。嫂孝姑贤的故事感动着一代代当地的人们。“姑嫂坟”年年有人祭扫,节日有人供品添土,又有后人在其坟前植下松树一株,以表敬仰。至今,“姑嫂坟”前的松树已有100多年,树高过丈,松枝之上常年挂满红绸彩带,表达着人们对姑嫂两人的崇仰之情。
而第三天的行程中最重要的考察地点是甲马营与四女寺。甲马营属于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四次黄河改道夺卫运河,经甲马营镇转天津入渤海,故地貌四周地势较高,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并形成高、坡、洼三种地形。甲马营镇地处海河水系卫运河流域,镇内河流属过境河与季节性间歇河。甲马营历史悠久,相传1000多年前就已立村。宋太祖赵匡胤起兵路经此地时,曾下马视察兵营。后遂将村名取为“下马营”,后沿革为“甲马营”。甲马营在民国时期就是“里”“镇”等行政机构的驻地。曾叫过大田里,管理周围的村庄;曾简称“甲镇”,管辖范围更大。甲马营濒临京杭大运河,三面被运河环绕,村子的外形呈“凸”字形,坐落在运河环绕的“椅子”圈里,享有人杰地灵风水宝地美誉。甲马营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是德州至临清重要的水旱码头。这里交通方便,土地肥美,民康物阜,商贾云集。甲马营首见于文字记载,是在明嘉靖年间的《武城县志》上,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那时漕运甚是繁忙,来往客商和官员众多,他们要在此打尖、住宿,于是客栈之类应运而生。因官民有别,又在此修建了迎迓所,以接待过往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招待所,人们都叫它小官厅儿,位于甲马营中心地带,在六十多年前尚有一个朝东的大门楼,有两扇暗红的兽环大门,以后废弃。过往官员被这里的“八大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不少名人在此留下了赞叹的诗句。
四女寺村位于武城县、德城区、河北故城县交界处,大运河南岸。四女寺村是原恩县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1956年3月恩县撤销后划归武城,是原四女寺镇政府所在地,四女寺镇于2000年5月撤销,划归滕庄镇,最近几年有从滕庄镇划出成立了四女寺镇。清代恩县多年在四女寺村设立左衙,即恩县第二衙门。故民间有“恩县衙门在寺上”之说。旧时还有建于西汉的“四女仙姑祠”和石佛寺、清真寺、玉皇庙、娘娘庙、城隍庙、关帝庙、山西会馆等古建院落十余座。著名自然景观“槐荫清风”,又名“四女遗槐”,曾被列为恩县八景之一。明嘉靖十六年《恩县志》有诗赞“四女遗槐”水绕千家市,庭留四女槐。晴云连叶密,淑气促花开。日晚玄蝉集,秋深乌鹊来。西风几摇落,桢干尚堪裁。四女寺名称的由来:相传西汉景帝时,安乐镇有一户傅姓人家,为人和善,经常救济穷苦乡邻,颇受百姓称赞。傅氏夫妇年届五旬,膝下只有4个女儿,四女不但姿色出众,而且个个聪慧过人。一年,她们在为双亲做寿时,见父亲并无喜色,便问究竟。父亲长叹道:“为父虽有你们姊妹四个,但如今你们已到出嫁年龄,日后无人为我们养老送终,怎能无忧”。四姊妹便商定,虽无兄弟,我们也能为父母养老。从此,四姊妹就改着男装,矢志不嫁,以共同服侍二老。为表心愿,四姊妹各植一槐,并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为争养双亲,四姊妹各暗中用热水浇烫她人之槐,以免贻误其他姊妹青春。谁知热水浇槐,槐愈繁茂,四女只得同室事亲,日夜诵经,卷不释手,以祝父母长寿,遂修道成仙,举家超升。人虽飘然而去,但四棵槐树依然亭亭玉立。后人为纪念四女,便为其建祠塑像,树碑立传。遂将“安乐镇”名改为“四女树”。后又将“四女树”更名为“四女寺”,一直沿传至今。四女寺的传说,除流传于周边县份外,还沿运河远扬千里。历代官员及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游记、诗词,对四女“和睦事亲”的美德大加赞誉,使四女寺更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2007年,“四女寺传说”已申报省、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省、市级申报材料已制作完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获批准。四女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代有都御使郭麟、郭镗;清代红学家郭种德,著有《郭批红楼梦》传世;当代有地理历史学家侯仁之、铁道部前负责人郭鲁等。四女寺地处京杭大运河码头和“九州通衢”官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10月,驻德州日军沿德(州)恩(城)公路南下,包围了驻扎在四女寺村的恩县抗日义勇军,营长宋景周、副营长李兰亭率部队,在村东阻击日军。击毙日军20余人,打伤100余人。我军官兵200人壮烈牺牲。日军在四女寺村烧杀抢掠。烧毁房屋60余间、店铺3家,杀死村民80余人,抢劫财物无数,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四女寺惨案”。在四女寺这里还有四女寺枢纽工程,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武城县和河北省故城县的两省三县(区)交界处,由漳卫新河南进洪闸、北进洪闸、南运河节制闸及船闸组成,是漳卫南运河中下游的大型主要控制工程。工程自1973年建成以来,在防洪、排涝及农业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3月,祝官屯枢纽节制闸和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经海委鉴定为三类闸后相继通过水规总院核查,并列入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四女寺枢纽工程可消除水闸险情,在恢复防洪泄流能力,进一步完善漳卫河流域防洪体系的同时,有效发挥防洪排涝及灌溉、输水等的工程综合效益,保障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
11
月
14
日
,我们的旅程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