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山东运河文化,服务区域社会发展
郑民德
山东运河区域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山东运河流域的济宁、聊城、临清、德州不但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文化昌盛,而且其政治地位也非常之高,属全国重要商埠与漕运码头。除大型城市外,聊城的张秋、七级、阿城、魏家湾,德州的甲马营、四女寺,济宁的南阳镇,枣庄的台儿庄也纷纷利用交通之利,发挥本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崛起。如今运河虽已断流,辉煌的历史也早已成为了过去。但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如火如荼的进行,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对古运河的再次利用,随着山东省政府恢复古运河航运宏伟目标的实施,加强对山东运河文化的挖掘与探讨,不但有利于促进运河区域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搜集、整理与分类,增加山东地域文明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而且对于目前这些具有实际性社会效益的目标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有着十余年的历史,而其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参加田野考察,用亲身的实践去观察与了解运河区域社会的历史,从而达到丰富研究资料与服务社会的目的。2011年暑假,我参加了聊城张秋、七级、阿城段的运河文化考察,搜集到了大量的碑刻、族谱、口述史资料。今年五月运河学研究院成立以来,我又先后参加了聊城东昌府、茌平、临清段,德州夏津、武城、德城区段运河考察活动,加上其他老师对济宁、枣庄段的考察,从而实现了对山东运河全面细致的调研与整理,对明清运河的泇河段、闸河段、南运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其考察范围之广、挖掘力度之深、搜集资料之多,在国内运河考察中比较少见。通过这些考察,不但使我们获得了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为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城镇规划提供借鉴意义,从而实现聊城大学运河研究与区域社会的紧密结合。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能够尽可能全面的叙述考察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通过对张秋、七级、阿城等运河城镇文化的挖掘,可以为运河古镇的重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资料与策略支持。乘着运河申遗的东风,运河沿线省份纷纷加强了古镇旅游业的开发,例如江苏的窑湾、皂河、河下古镇的旅游业搞得红红火火,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旅游这种绿色环保的产业,不但可以增加区域社会的影响力与辐射力,而且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其作用非常之大。山东作为明清运河沿线的重要省份,其境内也有张秋、阿城、七级、魏家湾、甲马营、四女寺等重要的商业城镇,在明清两朝属重要的漕运码头、商业枢纽、交通重地,辉煌了近五百年,有这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利用与发扬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运河考察,不但将运河遗产的分布、种类、数量进行了详细的登记与编目,而且将相关文物的现状、历史演变、区域特征也进行了资料的查阅与辨别,这对于运河古镇建设意义重大。同时我们将考察资料通过学术论文或著作的形式发表出来,也有利于外界了解这些古镇的实际情况,扩大古镇的文化效应,为以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文字资料上的宣传。如聊城七级与德州四女寺正投资十数亿元建设运河古镇,我们就可以通过制定古镇发展规划,将古镇的历史遗迹、文化传说、民间习俗以文字的形式提交相关部门,从而实现古镇文化的丰富性、全面性、趣味性。
其次,考察运河沿岸村庄分布、河道状况、水利工程,不但可以清晰的了解山东运河段文物的实际状况,从而有利于文保部门有针对性的制定保护策略,而且对于山东古运河复航也具有建设性的意义。目前,运河学研究院正与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合作“运河区域地名”项目,通过这些考察,我们获得了两个方面的收获,一是真正了解了山东运河沿岸村落民众迁徙的来源、方向、过程,二是对这些村庄名称的变化、居民分布、宗族信仰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还总结出一条普遍性的规律,那就是运河村落的一切文化符号与意识,都是明清漕运与运河畅通影响的结果,都带有运河文化的色彩,如聊城王营、董营是清代河兵的营地,阿城、七级是元明清三代重要闸座所在地,刘湾、梭堤是运河航道的重要拐口;德州的哨马营减河、四女寺水利枢纽是运河关键水工;济宁南旺分水枢纽、南四湖也均为明清运河重地。其他像临清的京剧、冠县的柳林花鼓、德州的船工号子都是运河沿岸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遗产,都是数百年来运河贯通南北、融汇东西、兼容并蓄的结果。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通过对运河古道地质特征的分析、地理形势的演变、古代航运状况的探讨等,可以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见,南水北调为国家重大项目,关系亿万人民的生活起居,如何增强其科学性、严谨性、长期性,达到与自然、生态、社会的和谐统一,意义非常重大,其中该工程部分采用古运河河段,从而减少了资金与人力的耗费,我们通过运河古河道的考察,也是为古河今用服务,为大运河重新焕发生机提供智力支持。
最后,运河文化是山东沿运城市、城镇、村落最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其具有长期性、连续性、丰富性的特征,通过对这些湮没无闻或正在消失的文化符号的搜集、分类、整理,不但保存了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而且也是对区域社会历史的深层次挖掘。我们在运河考察中,发现了大量诸如碑刻、古庙、地契等文物,其时代从元代延续到民国年间,如阳谷元代石供桌、明代于慎行书写二郎神庙碑,冠县柳林镇明代万历修玄武大帝庙碑,临清魏家湾康熙重修白果堂关圣祠碑,胡里庄明代探花张天瑞墓碑等,这些碑刻记载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庙宇、宗族、墓葬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目前很多文物暴漏于风雨侵蚀中,甚至很多被损坏与盗卖,其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强化对这些残存文物的登记、整理、分类也是我们运河考察的一项重要任务。
运河考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考察完山东运河段后,我们的后续工作除了整理这些资料,将其制成运河数据库外,同时还积极准备对河北、天津、浙江段运河进行考察,从而实现对京杭大运河全面、系统、完整的了解,这不但可以为学院的科研提供更丰富的资料,进而制定更长远的目标,同时也是发现历史、联系现实、服务社会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