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下午两点半,学院在314会议室召开赴港教师学术沙龙交流会,院长李泉、首席专家王云、副院长吴欣、丁延峰,学科建设处邢晓峰副处长,陈诗越、崔建立、朱年志、胡克诚、郭福亮、陈丹阳、郑民德,研究生刘燕宁、周艳、王亚鹏参加。
首先,李泉院长介绍了其本人与王云、吴欣教授赴港参会的相关情况,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聊城大学及香港、台湾、日本诸多高校与学者参加,会议对中国社会历史人类学的相关研究作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吴欣副院长作了题为《AOE项目与运河研究》的报告,AOE即“第五轮卓越学科领域计划”的英文简称,该项目的负责人为香港中文大学的科大卫、中山大学刘志伟、香港科技大学廖迪生,主要探讨内容为中国社会史中历史人类学方面的研究,该领域既有理论上的继承与创新,又有方法上的传承与进步,其目的是将中国社会史研究融入到世界历史研究中去。会议分为湖南、江西、云南、山东等数个团队,每个团队有3到4人,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发表相关观点与问题,如湖南以赋役与宗族为中心、徽州以民间资料的搜集为主题、华北团队则以从长城到黄河的比较研究为中心、江南以小城镇与区域空间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差异与整体对比的方法,达到探讨区域社会变迁与历史规律本质的目的。我院三位老师也在会上作了发言,其中李泉院长介绍了我院的相关情况,如研究方向,人员配置、近期目标等;王云教授则以其家乡王营为主题,对王营的历史变迁、宗族发展、文化与风俗传承作了详细的介绍;吴欣老师从运河区域社会民间组织、河工组织与宗族演变的角度,分析了运河区域社会中的历史人类学的内容与方法。
王云教授指出学术研究要有大视野,要从宏观与整体方面出发,做到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南方学者那种从小的研究对象作为切入点的做法,值得我们重视与学习。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史料的学术做法,既要仔细的整理文献,同时还要参加田野调查,通过走进田野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民间与第一手资料,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在学术交流方面,年轻学者要潜心学习,戒骄戒躁,提高英语识读水平,通过对国外各种史料的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方法,这也是提高学术水平的一种工具。
李泉院长通过这次参会,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年轻老师科研一定要选准方向,要有固定的范围与题目,在历史研究方式与以前迥异的今天,如何选择科研目标、如何申请研究课题、如何加强学术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重视传统文献的梳理与田野考察的结合。我们在继承老一辈学者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多读书积累知识,通过自觉的田野,去获取新知识与新资料,从而达到史料积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再次,学术研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交流与合作。每位老师既要潜心自己的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学术交流,既要有本院、本校、本专业的交流,还要与其他高校的学者、海外学者进行互动与探讨,在建立学术团体与寻求合作伙伴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信息与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最后,年轻老师要有吃苦的勤勉精神。搞学术既要有“板凳坐的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毅力,同时还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尽量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结合。
最后,学科建设处邢晓峰副处长介绍了学校近期新上项目的基本情况,并讲到学校对运河学研究院期望很高,希望学院成立后能够有较大较快的发展,在学术水准与成果上有更大的进步,学院应该多申请教育部与国家社科基金的相关项目,加强区域社会研究,通过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实现自身的进步与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郑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