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学研究院老师前往冠县柳林镇考察运河文化

12月9号上午,在学院院长李泉教授,常务副院长吴欣教授的带领下,朱年志、胡克诚、郭福亮、孙元国、陈丹阳、郑民德等老师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生汤洁前往冠县柳林镇考察运河文化。

冠县柳林镇是著名民间教育家武训的故乡,原名太平集,明初改为柳林镇,与临清魏湾镇、戴湾乡同属运河沿岸城镇,在明清时期依靠便利的漕运交通,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柳林镇李镇长的带领下,考察了武训纪念馆,在馆中后院发现了四十余通明清与民国年间的碑刻,这些碑刻是从一个废弃的砖窑中挖掘而来,是1958年建柳林公社时,将周边搜集来的大量碑刻用来垒砖窑地槽用的,其中部分都被砸成了两半,非常可惜。石碑多数为墓志碑,也有修玄武大帝庙、城隍庙、菩萨庙等庙宇的碑刻,其时间最早的为明嘉靖年间,最晚的为民国三十年,期间亦有明万历、天启、崇祯,清康熙、乾隆、光绪、宣统间的碑刻,其横跨时间近五百年,对于研究明清与民国聊城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这些碑刻被散放于武训纪念馆,暴露于风吹、日晒、雨淋中,亟需进行保护、整理与研究。像这种一下子发现四十余通碑刻,不但在聊城尚属首次,在全国其他地区也较为罕见,所以应该值得重视。

看完碑刻后,我们又去柳林镇武训希望小学看花鼓戏。柳林花鼓,又名柳林秧歌或寸跷秧歌,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以花鼓、伞、锣、鞭为演出道具,以舞蹈为表现形式,内容以《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大名府搭救卢俊义为主题,表演泼辣豪爽,热情奔放,分以舞为主的“武场”与以民歌为主“文场”,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运河区域文化的特色。在学校,一位赵姓的大爷对柳林花鼓有着深厚的研究,他不但积累了大量的花鼓唱腔与民歌歌词,而且还现场给我们唱了几段,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新奇与有趣。

柳林镇作为作为运河沿岸的城镇,作为民间教育家武训的故乡,其文化具有贯通南北、杂糅东西、丰富多彩的特征,通过对这些传统运河文化的挖掘,对于丰富聊城的历史底蕴,促进申遗,发展运河城镇的旅游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郑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