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学研究院2013年工作总结

      今天下午两点半,学院在314会议室召开年度工作总结会议,院长李泉、副院长吴欣、丁延峰,陈诗越、崔建立、朱年志、胡克诚、郭福亮、孙元国、刘玉梅、郑民德、陈丹阳等老师参加。

      吴欣副院长对2013年的科研状况进行了总结。1.本年度学院科研人员在研的省部级以上课题计5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课题1项。除在研课题外,新增课题6项,其中包括与民政部合作“运河地名数据库”、凤凰传媒集团横向课题《中国运河志.文献篇》等两项省部级课题,另有厅级项目4项,计科研经费60余万元。2、科研成果。本年度出版学术著作4部,其中李泉、丁延峰两位教授的著作在中华书局出版,另有三部著作将于2014年底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学院科研人员共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24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10篇,CSSCI来源期刊4篇,SCI收录1篇,EI收录1篇。3、科研奖励。吴欣教授的《村落与宗族: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宗族社会研究》(《文史哲》2012年第6期)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4、学术交流。本年度,研究院参加香港中文大学AOE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就第二阶段在田野调查、成果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协议。除此之外,本年度研究院科研人员先后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计18人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8人次。5、田野调查。2013年,研究院先后完成了对京杭运河山东聊城段、泰安段、济宁段、枣庄段、德州段及江苏段、浙东段的大规模田野调查,此外还组织师生考察了茌平鲁义姑庙会;东阿七级、阿城、张秋闸坝桥梁遗址,冠县柳林花鼓和武训纪念馆碑刻等调研。6、本年度学术沙龙共举行8场,坚持每周四下午进行,邀请本院或其他院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主讲运河或与运河相关的内容,报告不但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而且增强了学院科研的深度与力度。7、另外,对开放性课题、学院门户网站建设、“运河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等问题,吴老师也作了简要介绍。

      丁延峰副院长则向大家介绍了一下学院图书管理与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情况。2013年度学院共购进新书700余册,网络购买与运河相关的旧书210多册,计900余册,另购买了专业的图书管理软件,方便了图书的管理与借阅。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学校非常重视,在现有13名科研人员的基础上,2014年计划再引进3-4名与运河文化、历史地理学、城市规划、文献学等专业相关的博士,在未来4到5年间,使学院科研人员总数达到20人以上。关于学院墙壁文化设计,装修等方面,丁老师也作了说明,并积极听取了在座各位老师的意见。

      最后,李泉院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2013年度学院在学校、社会与兄弟单位的支持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1、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在人员配置、资料更新、资金技术方面得到了学校的全力支持。2、田野调查全面展开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在线、山东省教育厅等报刊与网站进行了报道。3、对外交流合作扩大。2013年度与香港中文大学、民政部、凤凰传媒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合作,不但争取到了相当数目的科研基金,而且开拓了视野,加强了与外界学术单位、机构、出版集团的交流。4、学术沙龙的启动与顺利开展。5、招标课题的启动。6、图书资料搜集范围的扩大。7、出版了一定数量的著作与学术论文。8、学院网站建设顺利进行,且在不断完善中。8、学院自建立以来,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处于顺利发展中。9、各项工作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进一步加深,为区域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立足聊大,服务聊城与山东,是学院各项工作开展的出发点。10、学院科研人员彼此合作、交流、促进的积极性提高。与取得的10项成绩相比,学院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运河研究会的成立、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发表、科研项目的申请、年轻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田野考察资料的整理、人才引进等仍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郑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