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在我院李泉院长、吴欣副院长的带领下,我院与其他学院、部门老师共11人前往临清考察运河民俗文化。临清是明清时期著名的运河城市,当时会通河与卫河在临清交汇,刺激了城市商业与经济的崛起,为管理临清的仓储与河道,明清中央政府在临清设置了户部督粮分司、工部营缮分司、工部砖厂、工部造船分司、户部钞关、管河兵备道等,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政治地位。同时临清也是全国各地商帮的汇聚地,徽商、晋商、洞庭商帮云集,人烟辐辏,商货云集、轴橹遍布,号称“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南北之襟喉,舟车之都会”,为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
在明清500多年运河文化的熏陶下,临清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我们今天考察的就是当地著名的信仰—泰山奶奶信仰。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十为临清泰山奶奶庙会,目前临清有两座泰山奶奶庙,其中歇马亭庙会时间要早一些,庙宇较小,官方色彩较弱,而桑树园庙会则由政府主导、临清道教协会主持,庙宇为新建,规模更大一些,资金相对充裕。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桑树园庙会,来到这里一看,人山人海,有数万人之多,在庙会外面有很多从事商业买卖的人员,各种吃食、零物遍布,有山东临清本地人,也有河北、河南、天津等地的,可见临清庙会辐射范围达数省之多。临清泰山奶奶信仰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建有碧霞元君祠(即泰山奶奶庙),依靠临清繁盛的商业与聚集的人群,这一信仰得以广泛传播与散布,在古代社会就影响力很大。桑树园泰山奶奶庙,虽然修建时间较晚,但因有政府的参与,所以规模很大,楼宇恢宏,有毕业于神学院的蔡道长主持,日常的运营与管理井井有条。
因为我们早晨八点多就到了,时间还比较早,赶庙的人群还三三两两,不是很多。但是当我们走进庙里的时候,发现完全不是这样,里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有上万人之多,北门外还搭有戏台,上面有唱大戏的,戏台下面也有大量的人在观看,甚至连庙门口都站满了人,有大人,也有小孩,但多数以老年人与中年人为主,有很多虔诚的老太太还买了香烛后,在面前的香炉中燃烧,以祈求神灵能够保佑自己万事如意与家庭安康。除烧香拜神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娱乐活动,如竹马、舞龙灯、京剧人物扮像等。庭院中密密麻麻的人群,有的在看各种表演,有的到庙宇大殿中膜拜泰山奶奶、玉皇大帝等神灵,等到游行队伍快开始的时候,有很多敲锣打鼓的人在前面开道,后面有三台大轿,第一台轿子里是主神泰山奶奶,轿子最大,抬轿的人也最多,很多信众纷纷涌向前去,希望能够参与其中,得到奶奶的福佑,后面两顶轿子要小一些,抬着其他的神灵,游行队伍从庙里出发,沿着运河河堤,一直前行,每到一个路口,都要举行相应的仪式,经过两个半小时后,才绕了一个大圈回到庙宇之中,后面的人群成千上万,一路跟随,沿途看热闹的人不断加入,规模非常的庞大,尤其是队伍前面有一辆引导的车辆,上面装满了能发射的烟花爆竹,一路燃放,声震四方,使游行显得特别的庄重与肃穆。在游行的过程中,还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临清架鼓、腰鼓、扭腰歌等,甚至还有仪仗队表演,全部是一样的服装,有专门的指挥,给古代传承下来的庙会仪式增加了新的元素。期间,因为游行队伍经过会通河,我还专门下去观看了一下,这一段属汶河,与下游的漳卫河有所不同,河中还有不少水源,有不少钓鱼的老年人在此休闲,绵延的运河与热闹的庙会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仿佛临清昔日的繁华重新得到了再现。
泰山奶奶銮驾回到庙中后,时间已近十二点多,在庙会附近有好多卖各种各样小吃的,其中最多的为武城旋饼,这种饼有肉馅的,也有鸡蛋馅的,颜色呈金黄色,就是价格有些贵,7元一个,因为以前没有吃过,买了一个,味道还不错。等我们吃完饭后,我们先去了临清一家专卖契约、文书等民间文献资料的店铺,其他老师在此挑选资料,我们另外几个老师则去临清的考棚街看了清代的县衙大门南阁楼,阁楼完全由临清砖砌成,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依然非常坚实,临清砖上面的文字有的依然清晰可见。其后,我们又去了锅市街与竹竿巷,因为是中午,加上周五,所以没有多少人在街道上,临清运河开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旅游效果依然不是很好,可能跟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大有很大的关系,旅游景点比较单一,配套服务设施太少,难以吸引外地游客与大量人群。最后,我们又去了运河上的会通桥,会通桥位于会通河上,会通桥原为闸,用以通过船只,节蓄水源,清代嘉庆年间改为桥,长6.4米,孔宽6.2米,高4米,中国大运河申遗前,桥经过了改造,现在已经焕然一新,桥附近有一颗数百年的老槐树,郁郁葱葱,运河、老桥、老树、休息的人群,形成了一幅天然和谐的景色,唯一大煞风景的是运河的水特别的脏,都是富营养化的植物,散发出一阵阵腐烂的味道,因为运河的水为死水,基本不能流动,所以味道难闻。
看完临清运河后,我们与在看契约的老师们汇合,因为很多老师对卫河对岸的河北临西县很感兴趣,所以我们准备到河北省探寻一番。临西县以前属于老临清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临清划出部分地区成立了临西县,成为了河北省邢台市的属县。车辆通过卫运河的一座大桥,就到了临西,与临清大约就5里路的行程,在临西曾经的老县城所在地,我们采访了当地的好几位老年人,仔细询问了临西的商业发展情况,行政建置变化、与运河的关系等,并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探访了弘法寺,该寺庙最早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多次重建,现在的庙宇建于2008年,庭院中的两块碑刻,其中一块详细记载了庙宇的历史变化,另外一座则为现代的捐资碑,上面罗列了捐资人姓名与数额。总体来说,清末随着运河的衰落,加之民国时期战争的影响,原属临清的临西地区很多商业店铺都被损毁,老建筑与文化遗存也化为无有,很难找寻到与运河相关的历史遗产。
下午三点多,我们又到了临清的另外一处庙会,歇马亭庙会,与桑树园庙会官办色彩浓厚相比,歇马亭庙会更民间化,甚至连庙宇里面都有大量的买卖东西的人,里面有好多的乞丐在其中行乞,各式各样,有老年人,有残疾者,有戴着眼镜的青年,也有满脸流泪的姑娘,其中多数应该为职业乞讨者,这也是庙会文化的一部分。歇马亭村的庙会历史更加悠久一些,里面有几块老的碑刻,但因风雨的侵蚀,多数都看不清了,但应该以明清时期的为主。因为已经是下午,相关的仪式早在上午就已经结束了,所以人的数量下降,但仍有源源不断的信众前来祭拜。
一天的临清运河民俗考察,收获甚多,不但使我们了解了泰山奶奶信仰在临清的分布,相关仪式活动,与庙会相关的贸易、民俗表演等,而且我们还考察了河北临西的部分文化遗产,对于探讨行政区域变化与交通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与价值。(郑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