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与聊城大学合作签约暨《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编纂工作启动会议在我校举行

6月14日,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与聊城大学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编纂工作启动会议在我校举行。省十一届政协副主席、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顾问许立全,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主任刘爱军,聊城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旋宇,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蔡先金,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昭风,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吴欣,以及省史志办和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有关人员,省内运河沿线的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5市及有关县(市、区)史志办负责同志,共40余人参加会议。

6月14日上午8点半,与会领导、专家首先参观了位于聊城大学西校区的中国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和山东省方志馆聊城大学分馆。上午10点,签约仪式和启动会议在东校区办公楼A108会议室举行。会议由省史志办副主任李刚主持。

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蔡先金致欢迎辞。蔡校长在致辞中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并向各位领导、专家介绍了聊城大学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优势学科以及运河学研究院的基本情况。

蔡校长指出,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在一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大运河为中华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了数不尽的文物古迹,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近年来,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愈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刘家义书记也在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文化自信,山东担当”,深入挖掘和阐发我省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文化、齐鲁文化、运河文化的完美融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全长约 650 公里,是大运河通航条件最困难、维修保护工程技术最复杂、最巧妙的河段,是南北航道转换及运行的重要枢纽,在大运河演变历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江苏省已完成京杭运河江苏段的编纂出版工作,编纂一部系统展示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全貌的志书,对我们而言已势在必行。

今天,省史志办慷慨向聊城大学捐赠史志图书800余册,并与学校实行全方位交流合作,我们对此深感荣幸,相信协议的签署与“山东省地方史志系统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方志馆聊城大学分馆”的挂牌,必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在区域社会文化研究、运河学研究、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等方面迈入新的境界。同时,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将编纂《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的光荣任务交由运河学研究院承担,这无疑是对研究院科研能力的充分肯定和信任,聊城大学和运河学研究院定会不负重托、不遗余力、不辱使命,精心编纂出一部高质量的志书来。

蔡校长致辞结束后,随即举行省史志办向聊城大学赠书仪式和省史志办与聊城大学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本次省史志办公室共向聊城大学捐赠《山东通志(宣统版)》等31套共811册图书文献,其他批次捐书还将陆续运达。仪式结束后,由许立全主席、刘爱军主任、张旋宇主席、蔡先金校长为“山东省地方史志系统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方志馆聊城大学分馆”揭牌,并共同启动《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编纂工作。

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刘爱军主任随后发表讲话。他首先介绍了省史志办的相关情况,阐明了史志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近年来,聊城大学的教学水平、科研实力、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聊大的品牌越来越响。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在国内运河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聊城大学设立全省史志系统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和方志馆分馆,有利于强强联合,深化运河文化研究,延伸和扩宽方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互利双赢。

对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刘主任提出了自己的两点建议:

一是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编纂运河文化专题精品志书。编纂《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围绕中心、服务现代化强省建设大局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史志事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始终走在前列的有力支撑。要充分认识编纂《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合作,狠抓工作落实,高质高效完成《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编纂任务。二是精诚协作,共建共享,合力开创方志馆建设新局面。方志馆是地方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展览展示地情、收集保存利用地方文献、传承地方文脉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设立省方志馆聊城大学分馆,有利于扩大省方志馆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是新时代创新推进方志馆建设和公共文化运行机制的积极探索。要抓好基础建设,加强管理服务,发挥功能作用,共同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为促进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省十一届政协副主席、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顾问许立全发表讲话。他首先对省史志办与聊城大学的交流合作、山东省方志馆聊城大学分馆的设立和《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的编纂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志书的作用在于存史、资政和教化,山东省方志馆聊城大学分馆的设立在弘扬齐鲁优秀文化、推动地方史志事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运河保护开发的有序进行,运河沿线地域的生机和活力日益显现,《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的编纂可谓适逢其时,对运河研究和保护利用意义重大。充分利用省内各方资源优势,结合当前形势需求,汲取最新研究成果,编纂相对独立、完整的山东段志很有必要,聊城大学完全有实力和水平来承担和完成这项工作。

对于运河文化研究和专题志书编纂,许主席也提出了两点意见: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要突出山东运河的特点,深入挖掘山东运河文化的地域特色。山东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是海拔最高、船闸密度最大、水利工程成就最突出的河段,也是流经省份中贯穿城市最多的河段,有着极为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随着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部署和实施,必将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要有战略眼光,要从山东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看待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运河流经的鲁西地区是山东经济总量相对薄弱的地区,我们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促进运河研究成果的转化,更好地服务于运河沿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第三,着力点要准,要狠抓贯彻落实。要抓住习近平同志讲话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重要契机,增强工作紧迫感,融合中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注意从现实应用的角度,因地制宜,分段实施。组织专门力量制定科学的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做到长短结合、远近衔接,明确具体实施方案,深化责任落实,努力将山东运河打造成水利运河、文化运河、交通运河、旅游运河和经济运河相融合的产业生态走廊。

二是担当负责、精诚协作,合力打造运河文化专题的精品佳志。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是齐鲁大地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也承载着齐鲁文化几千年来的厚重底蕴。如何把这份活着的流动的重要遗产,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抢救,与时代精神融合再现,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齐鲁文明的迫切要求。以志书的形式全面系统地整理山东运河史料,揭示运河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上运河经济带的基本状况及运河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可以为正在进行的运河经济、文化带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与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编纂《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我省史志事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期待双方今后密切联系沟通,不断深化交流合作,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勇于担当、精诚合作,共同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志。为宣传运河文化、丰富齐鲁文化宝库、弘扬中华文明、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胡梦飞)